跨國經典討論會 實踐唐獎得主願景
2019.05.30
A- | A+
分享
文章出處

跨世代溝通具普世性價值,且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唐獎漢學獎得主狄培理(William Theodore de Bary)教授運用唐獎研究補助經費,透過其弟子、哥倫比亞大學亞洲暨中東委員會前主任鄭義靜(Rachel E. Chung),將籌備長達3年的台灣討論會 (Symposium Taiwan) 付諸實行,以東西方經典文本為媒介,展開跨世代對話。

 

2019年台灣討論會分別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和景美女中,舉行4場東西方經典文學討論會與大師座談。鄭義靜在昨(29日)於師大由哥倫比亞大學古典文學系講座教授Gareth Williams主講「談古論今:從希臘、羅馬和文藝復興的觀點展開跨世代的對話與反思」座談會中,感謝中央研究院副院長黃進興和研究員李奭學、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陳秋蘭和唐獎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陳振川共同促成此次的教育方法的推廣與實作,促進不同世代對話與反思。

 

Williams教授以希臘羅馬至文藝復興時期經典文學為例,包括西塞羅(Cicero)、維吉爾(Aeneid)、奧維德(Ovid)及皮耶特羅(Pietro Bembo)之作品,在不同文學傳統下找到共通性,創造文化連結,以及探討不同世代間價值觀的傳承與衝突、延續與變異等現象,由鄭義靜及師大翻譯所副教授胡宗文共同與談,引發現場與會師生提出「世代如何有效溝通?」及「由誰發起溝通?」等核心命題。

 

21世紀是快步調的時代,因為科技之快速發展,引致人們追求效率與快速,人與人常缺乏耐性聆聽與溝通,雖然要迎趕時代變化,但可以追趕的「慢一點」。鄭義靜表示,推動討論會目的就是在促進有效聆聽與溝通,經典文學作品則扮演第三方角色,回歸文本閱讀與對話,達到價值觀交流及相互理解,重新思索社會規範及和諧共處的中庸之道,亦是人文研究與關懷之終極目的。

 

當原本用來背誦的古文典籍,活生生拿來討論與運用,是讓學生「大開眼界」的學習經驗,陳秋蘭日前參與於景美女中舉行的討論會,看見高中生透過文本討論「什麼是仁?」、「什麼是理?」等人生哲理,其表示非常認同這套教學模式,促使學生聆聽多方意見,學習思考與表達,建構自我認知,「很值得融入教學體制」。

 

台灣討論會之發起,是源自鄭義靜師承狄培理在哥大建立的「核心課程」之教學方法的延伸。其依據已故的狄培理所託,將唐獎研究補助經費新台幣一千萬元,全額挹注DB全球人文基金會 (DB Global Humanities Foundation),由她督責及推廣跨文化融匯與偉大對話的理念,透過籌辦討論會(symposium)及培育學生討論領袖 (discussion leader),起初從兩個城市開始,爾後迅速擴展至全球8國、14個城市,這項文明「偉大對話」計畫,將培育出各地討論領袖,鼓勵世界各大學與高中生,與經典文學對話,促進跨文化溝通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