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漢學家宇文所安:我認為杜甫是唐代最有趣且幽默的詩人
2019.08.26
A- | A+
分享
文章出處
下文由梁玉芳專訪唐獎得主宇文所安(Stephen Owen)


前人的智慧令人感同身受

 

Q:你對中國古詩詞的好奇,起源於唐朝詩人李賀寫名妓蘇小小的詩。請問,你14歲第一次讀到這首詩,那時是否完全不知道蘇小小是誰?為什麼你被這首詩感動了?

A:當時,我的確不知道蘇小小是誰。


有時人們會很驚奇我是如何讀得懂唐詩的,而我在這方面的確滿擅長的!

我認為,一首好詩能夠以普羅大眾的角度讓人了解與欣賞,其中一定包含了很多背景知識和專業知識。

當你跟其他人解釋一首詩真正的意思時,人們會有一些特別的感受,跟他們從小所學的不太一樣,譬如〈蘇小小墓〉這首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會跟你期待的有點不一樣。感動有很多層次,你會對一些平常卻具體的內容感動,當愈了解它的意涵,就愈會感受它豐富的精神內涵,而使你越發探求;在探求過程中有個平衡,這個平衡會讓你遨遊其中而怡然自得。



Q:你花了很多心力研究唐詩,為什麼選擇唐詩呢?

A:我幾乎對所有不同的文體都研究,但主要研究唐詩。這是一種社交媒介,人們可以分享詩歌。唐詩訂下寫作規則,讓後人遵循,寫作的方法是一層一層堆疊發展出來的。唐朝還沒發展得很完全,當時的詩人從文字風格與內容凸顯個人特質。


當時也有「社群媒體」傳播這些詩詞!詩人結社寫詩,互相分享詩作並且彼此回覆,這是一種非常社交的媒介,人們可以由此分享詩歌。唐朝詩詞也為後來的文學創作打下基礎。

Q:古代詩人在不同場合寫詩,抒懷也誌記重要事件。你也會如此嗎?

A:是的,我作詩,但現在詩歌已經無法像唐朝那樣作為社交媒介使用了,因為感覺不一樣。過去一群詩人聚在一起,能夠彼此輕易地、愉快地寫詩送給彼此。現在寫詩給對方沒像那時那麼有趣,反倒像藉此來展示自己很聰明且學識淵博。


創作詩詞的意義不是比較你有多聰明或是學得多,這樣就失去創作詩詞的初衷,不再有詩詞創作的精神了;有很多東西表面上相似,但裡層涵義卻完全不同,如果作詩這件事像古代那樣,能夠享受其中,沒有那麼多的壓力跟規則,我會試試看。

Q:你提到杜甫的作品非常難翻譯,可以談談其中甘苦?

A:杜甫的作品是非常難翻譯的。


杜甫是一位偉大的詩人,我很喜歡他,也翻譯他的作品。翻譯他作品的難處,在於他跟其他詩人的語言表達方式不一樣,很多漢學學者並不知道其中的緣由,因為他們不熟悉這樣的用法,也就不知道杜甫實際想要寫的是什麼。

如果熟悉杜甫遣詞用字的表達方式,會發現他對文字的用法有一種幽默感。有關杜甫最早的一篇評論,出自杜甫死後十年出現的一本選集,該選集說讀杜詩覺得他是很有趣的詩人;杜甫有大雅之作,也發表詩歌,有時也發表嚴肅的作品,但大部分的人都覺得他非常機智幽默,我覺得用機智來形容最為恰當,就像莎士比亞是一位很機智的作家。

詼諧和大雅之作總是在一起,杜甫的作品所討論的面向很廣,這就是杜甫詩作的魅力所在,也是杜甫作品難以譯好的原因。

我喜歡接受挑戰,也喜歡了解詩人的想法。人們不太相信杜甫是個有幽默感的人,但我認為他是唐代最有趣的詩人,我可以保證。


Q:我們都覺得他的詩充滿了愛國情懷。

A:他有很多詩充滿愛國情懷,也有很多詩憂國憂民,但他的詩也有很多跟吃的有關。為什麼我要翻譯所有的杜詩?為的就是讓人們可以看到杜甫不僅僅是那個刻板的儒家。這樣人們就不會只覺得杜甫是一位嚴肅的詩人。像他的一首作品,內容是關於他建了一個雞舍,他養雞是因為要吃雞肉,他需要烏雞,我保證在中國文學史上絕對沒有人寫過烏雞。


(編按:杜甫詩〈催宗文樹雞柵〉:「愈風傳烏雞,秋卵方漫吃。」烏雞即烏骨雞。)

這就是唐詩,盛唐時期的詩。他生病需要吃烏雞補身體,就把蛋孵了,於是有了一百多隻雞,牠們到處跑……。我想杜甫也是第一個談到「雞屎」的詩人,他說因為不能忍受家裡到處都是雞屎,所以需要建一個雞舍。

看了之後才明白,這是首諷刺唐帝國統治的政治詩,我想是在談玄宗時期節度使的制度,戰爭打入首都而玄宗被迫出京,節度使卻沒來救駕。杜甫與其雞的情況,猶如玄宗和無法掌管的節度使,所以他就蓋了一個雞舍,將牠們隔開。詩詞並未明顯表現政治信息,但內容的確是政治語言。這與人們印象中的杜甫形象截然不同。我們又該如何看待這樣的詩呢?

清朝以前的評論者都還滿喜歡這首詩的,但清朝的評論卻覺得這首詩糟透了,杜甫怎麼能寫出這種東西?這就是清朝對杜甫的看法。在清朝,大家都只想打安全牌,寫些安全的作品。

Q:在我國,學校課本有李白跟杜甫的選詩,老師會說李白比杜甫有作詩的才華,李白是「詩仙」,杜甫是「詩聖」,一個是仙人,一個是凡人?

A:我知道這個狀況,在中國,人們讀唐詩有既定印象。如果讀一首詩,已知道它的內容跟意涵,就無法真正讀這首詩。我們不應該只讀一首詩,就認為「杜甫就是這樣、李白就是那樣」。


你可以輕率地認為杜甫是虔誠佛教徒,並用選集來證明這件事,比如杜甫有很多詩是講述佛教,於是就說杜甫是唐朝偉大的佛教派詩人,還展示很多詩來證明這種論點,其實這種方法是挺不可靠的。

他們選擇特定的詩篇來呈現杜甫的寫作風格,甚至做出結論說杜甫就應該是這樣的。但杜甫也有其他風格的作品,像是描寫生魚片的詩作。

杜甫喜歡吃生魚片,也寫關於鰻魚的詩篇。有一次告訴太太要做鰻魚料理,就寫今晚有三條鰻魚,煮一道料理,而且他用了「朕」這個字告訴太太做鰻魚晚餐。

過去只有皇帝可以用「朕」這個字,在唐詩中通常不會使用這個字。杜甫卻用這樣的自稱來跟家人互動,從這點可以看出,他確實很有幽默感,如果你看見這樣的杜甫,會更喜歡他。

這中間涉及的議題更廣,包括從中可以了解中文詩存活的原因,看見中文詩的特點、該朝代人民對社會的期待。例如唐朝跟清朝民風相差甚遠,兩個時代人民的喜好也不同。

所以跳脫選集,就可以看見不一樣的杜甫,對杜甫詩詞的解釋也會有所不同,透過不同的角度去欣賞,能夠看見一個人道且機智幽默的杜甫,有時也會看到一個生氣憤怒的杜甫。


Q:所以,我們可以看見杜甫的不同面向?

A:不同面向的杜甫很棒!他會談很多。喔,天哪!他很討厭吃莧菜。我是挺喜歡莧菜的。他描寫莧菜是很糟糕的蔬菜,不斷形容莧菜多爛,讀這首詩的時候你會忍不住大笑。


(編按:杜甫〈種萵苣〉中提及「野莧迷汝來,宗生實於此。此輩豈無秋,亦蒙寒露委。翻然出地速,滋蔓戶庭毀」。還有「莧也無所施,胡顏入筐篚」。)

這樣的風格顯示出了杜甫另一面向的優點。我們都欣賞莎翁的作品,會覺得他的內容有些很嚴肅,但有些也很機智、幽默或是很令人捧腹大笑的。


Q:最近我國正在爭論學習古文與白話文的比重是否需要調整。你對此有何看法呢?

A:我知道這個事情。如果有好的老師和課本,授課生動活潑,那就可以好好教古文;如果授課平淡呆板,那還是只教白話文就好。不應強迫學生學習哪些內容,如果沒辦法讓人樂於學習古典文學,就不要這麼做。這是個極大的挑戰,不只是談能不能做這件事情而已,還要找到教學生的方法!


其實中文的行文非常優美,如果向年輕人展示,他們會喜歡。

我們要先有一批會授課的好老師,懂得欣賞文章,並把這些內容教給學生。特別是以中文角度來欣賞這些作品時,就會發現這是一項傳統藝術,可惜現在接近失傳了。

西方也有同樣的狀況,如果回到伊莉莎白一世時期,那時的作品令人讚嘆,會讓你感同身受,感覺非常親近。但這樣的作品再也沒有人寫出來了。

語言,現今運用的方式不一樣了。過去的語言,就像我們的祖先或祖父母,很熟悉可親,但他們代表的也是一個遙不可及的世界。所以我認為對「傳統」的概念是,你理解它、你能感受它的深度和美麗,但你不必假裝坐下來寫一篇古典詩歌,才能證明你的理解。

真正有意義的是,對於詩中所想傳達的感受,要能去理解其中意涵。如果教得好,這些文學作品就會被保留下來。如果我們教不好,包含我在內,文學作品就無法被留存。

在台灣或大陸,老師不一定要在意這些,不論學生喜歡什麼,課本上的都要教;但在美國,如果學生都對我上課的內容不感興趣,就收不到學生,哈佛大學就沒辦法開授漢學領域的課程了!「當然這是我跟田教授沒有好好上課的結果。哈哈!」


Q:但有些人認為古典中國文學在現代社會不太有用?

A:文學無用?其實所謂無用的學科還是很重要的,這就是傳統存續下來的原因。


歷史未必能活靈活現,然而,當你閱讀詩詞、散文作品,就會感覺它們是真實存在的,是歷史留存下來的東西,這些東西是活生生的,你能夠強烈感受到這些文字想傳達的內容,雖未必能完全駕馭。

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是所謂實用的,有些內容到了40歲時才覺得有用,有些在80歲時就有所感悟。我總是告訴我的學生,你現在可能不喜歡這些東西,但等到有一天你到華爾街工作,賺很多錢、生活過得很無聊,你可能悔不當初為何沒好好學到這些知識?為什麼只是花時間賺錢,然後搞得自己不快樂,該怎麼做?這就是為什麼需要透過學習,找到感興趣而且20年後還是很喜歡的事物。


Q:在你的研究生涯中,是如何持續研究唐詩這麼久的呢?

A:我不只研究唐詩,還研究宋詞呢。其實我不只做研究,我還教學、做一些行政工作,所以當有空坐下來寫作、思考或研究一些資料時,會非常開心,做研究比較像度假,那就是我持續研究的動力來源。



Q:當你回憶起過往,你覺得什麼是你人生中最快樂的事情呢?

A:我不知道,這是一個無法回答的問題。我人生中發生了太多事情,好的事情、難過的事情都有,而我的人生還在繼續……。

我退休時,他們舉辦歡送會,學生都回來參加,我才發現我有這麼多學生!其中很多位學生現在都是美國漢學領域的佼佼者。你知道,隨著歲月流逝,有些學生也已經有些年紀了,看到他們,我就覺得很有成就感。我為這些學生感到自豪,他們不是所有的人都研究詩詞,各有不同的研究領域。


Q:對於追求學術研究的年輕學者,你有何建議?

A:我會說,你要做你喜歡的研究,做泛泛的學術研究並不是明智的選擇。因為如果不是真正喜歡這項學科,會過得很痛苦。就像我先前提到的建議:你必須把這些智慧變成自己的。


另一個建議是,如果你是在教導別人,那麼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思考和理解他人寫下來的作品,透過思考的過程,你才能真正理解它。


Q:或許你已經被問很多次了,在獲得唐獎漢學獎後,你有何感言?

A:獎項的用意並不是要讓人們彼此競爭,而是要讓人們思考這個研究領域的重要性。其中,研究什麼方向是很重要的,還有,他們做了什麼研究?所以這個獎項對人們有正向的影響。我認為斯波義信博士得到這個獎是實至名歸,因為是他整頓並團結了整個漢學領域的研究。‭ ‬



Q:你對我們的讀者有其他意見和反思嗎?

A:希望欣賞中國文學作品對每個人來說,都會是一種享受。這並不只是一項拿來做研究的學科,也不應該只有學生要學。凡是看得懂中文,尤其是有中華文化涵養的人,就應該能夠從中讀到不少前人留下來的智慧,以及令人感同身受的內容。對於年輕學者,就應像我之前說的,「如果喜歡,你就去做。」


永續對我們的環境、文化至關重要。瞻望未來,必須記得過去的我們,若是我們忘記了過去,也就不再了解我們是什麼。它必須改變才能將今昔相接,才能保留文化。這是未來的責任,更是現在的任務。——宇文所安。台北,2018年9月20日

補充介紹:哈佛校級教授

宇文所安不僅是耶魯大學文學博士、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院士,也是哈佛大學「詹姆斯.布萊恩特.柯南德校級教授」。「校級教授」是什麼意思呢?


原來,歷史悠久、名聞遐邇的哈佛大學有一個校級教授(University Professor)的制度。這個制度始於1935年,由哈佛大學校董委員會創建,將此榮譽銜授予「有傑出表現的個人……奮戰在知識的最前沿,並突破了傳統觀念的術業有專攻。」

換言之,校級教授是哈佛大學最傑出的專業領域職位。隨著學校捐贈基金增加,校級教授的數量也有增長。2006年共有21位校級教授,現在24位。

比較特別的是,每位校級教授頭銜的前面都會冠上另一個人名。以宇文所安為例,冠上的是詹姆斯.布萊恩特.柯南德(James Bryant Conant),柯南德曾任哈佛大學校長及美國駐西德大使,是化學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校級教授頭銜的前面冠以人名,具有紀念與傳承的意涵。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持志以恆:唐獎第三屆得主的故事》,聯經出版



作者:梁玉芳

尹衍樑(唐獎創辦人、潤泰集團總裁):年輕人應勇往直前,在「擇你所愛,愛你所擇」的過程中有許多艱困,但最終可收穫甜美的果實。

2012年成立的唐獎,針對「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及「法治」四大領域的研究,不分種族與國籍,遴選出對世界具有實質貢獻與影響力的研究者,舉辦盛典,頒獎表彰。

唐獎的四大獎助領域,考究的是21世紀人類需要的智慧,並勉勵時代的先驅者「以學易天下,以天下為己任」,共同為世界文明而努力。其中,「永續發展獎」表彰對人類在地球上永續生存與發展,具開創性及卓越貢獻的研究成果;「生技醫藥獎」著重生物醫學或藥物研發,有效解決人類疾病,提升健康與生活品質;「漢學獎」指其廣義領域,重點在彰顯中華文化,促進人類內在的精神自覺;「法治獎」基於人生而平等的信念,期待建立更普及、更完善的制度,以實踐人類及自然的共同福址為目標。

《持志以恆:唐獎第三屆得主的故事》介紹唐獎第三屆八位獲獎者,對人類社會的重大貢獻,分別是:

永續發展獎得主 詹姆士‧漢森、維拉布哈德蘭‧拉馬納森
他們在氣候變遷及對地球環境永續性衝擊的議題上,具有開創性的傑出硏究,為之後國際間相關氣候協定及2030永續發展議程之提出,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生技醫藥獎得主 東尼‧杭特、布萊恩‧德魯克爾、約翰‧曼德森
東尼‧杭特研究發現蛋白質酪胺酸磷酸化與酪胺酸激酶,揭開了致癌基因與訊息傳導的路徑,在他的研究基礎上,布萊恩‧德魯克爾及約翰‧曼德森深入探索標靶藥物治療領域,開啟了癌症治療研究的新紀元。

漢學獎得主 宇文所安、斯波義信
宇文所安對中國古典詩文的理解廣泛而精湛,尤其對唐詩的研究與翻譯十分稱道;斯波義信對中國社會經濟史見解彪炳,尤長宋代經濟史,每能冶中國、日本與西方之長於一爐。

法治獎得主 約瑟夫‧拉茲
專長法律、道德與政治哲學,是當代法律哲學家之翹楚、知識界一代巨擘,不論在道德哲學或政治理論領域,都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getImage
責任編輯:關鍵評論網潘柏翰
核稿編輯:關鍵評論網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