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獎漢學獎得主狄百瑞 開啓中西文明對話
2016.06.20
A- | A+
分享
文章出處

唐獎第二屆「漢學獎」今由唐獎評選委員會總召集人、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公布得主,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榮譽教授、中國思想史泰斗狄百瑞(William Theodore de Bary)教授獲得,表彰其為儒家思想研究所作的貢獻與影響,他對儒家思想每有同情的理解與闡掦,也不乏誠懇的批評,功在國際儒學的研究,可謂一代漢學巨擘。

 

美國的狄百瑞教授曾兼任哥倫比亞大學副校長和東方語文系主任、國防語言及地區研究中心的首位主任,是西方儒學的開創性人物,對舉世儒學有卓著貢獻,著作宏富,近七十年的學術生涯中,編寫近三十冊書,其中有許多部具有突破性的貢獻。

 

擔任得獎者介紹人的中央研究院院士王德威表示,上個世紀60年代以來,許多學生與學者都受惠於狄百瑞教授出版的《Sources of Chinese Tradition》一書,將中國傅統經典和文明的圖像完整呈現於英語世界的讀者前,並主持哥倫比亞大學的東亞人文研究與翻譯計劃,翻譯150本以上典籍,為美國的亞洲研究奠定良好基礎,在東亞文學的推動貢獻上首屈一指。

 

王德威認為在目前國際快速交流的趨勢下,狄百瑞教授的儒學推動不僅在於對中國傳統思想的肯定、批判與反思,而是提出西方各種人文領域所欠缺的、可對話的空間。並將歷久彌新的中國傳統觀念,稼接到當代社會,探討人權、公民社會、環境等前瞻性議題,提出真知灼見與解決方針,將東西對話擴展到全球對話,成為新世紀全球化下,重新思考人文領域重要性的領導人物。

 

狄百瑞教授主張儒學絶非現代化的阻礙,反而是東亞地區的文化資本。他強調中國雖乏西方意義下的「自由主義」,但並非不重視「自由」。他認為明代理學尤其保存「自由傾向」(liberal tendencies)的各種價值,驅使眾多儒家與新儒家的「君子」在史上以所謂「先知的聲音」(prophetic voice)反抗濫用政治力量。

 

他認為僅以西方觀點看待或引導世界文明的走向,已不符多元文化主義流行的今日。並指出儒家和印度傳統除了各自所具有的活力外,也抱持開放而多元的文化主義,認為不同文化傳統間需溝通對話,努力於異中求同,方能彰顯人權和公民社會的價值,解決世界上的各種危機。「克己復禮」、「理一分殊」的儒家教誨,在今日依然適用。解決世界亂局,狄教授認為捨此別無良方,而這也是他為學的目標與理想。

 

唐獎教育基金會設立「漢學獎」,除補足現今國際獎項上的不足外,更在漢學是西方世界認識東方文明的重要學問,也是廣義中國研究的最大公約數,旨在將漢學放在更寛闊的空間與亙古的歷史脈絡裡,讓唐獎漢學獎成為世界的獎。此屆得主狄百瑞教授具體實踐引領東、西方學術的焦點和潮流,誠為當世儒家與世界的橋樑,值得學界推崇,更值得世人引為表率。

 

今天出席的貴賓包括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中研院代院長王汎森、中研院王士元、王德威、林毓生、黃進興等院士,以及唐獎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陳振川。六月21日上午十點公布「法治獎」得主,並於唐獎官網Live直播(http://www.tang-prize.org),與世界共同見證唐獎得主的榮耀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