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g Prize Newsletter

唐獎得主摘諾獎桂冠 唐獎與有榮焉


唐獎官網
電子報訂閱 / 退訂
English   Follow Us

本期索引



本期內容


歡迎詞

國際學界共襄盛舉,第三屆唐獎圓滿落幕。9月19至27日舉行之一連串唐獎週活動,不但創歷屆唐獎得主人數之最,學術活動也是最多場的一年,羣賢畢至,少長咸集,不僅是學術碩彥的交流,更是給未來世代的傳承與啟發。

唐獎週首場活動得主來台見面會暨歡迎酒會,成功吸引國內外媒體到場捕捉得主風采,點燃議題效應;而今年頒獎典禮首次全程開放媒體參與,不但有國內知名外語廣播頻道ICRT連線報導,電子媒體出機率也超過以往,更有日本媒體特地來台出席唐獎活動。

活動甫結束,10月1日旋即傳來令人振奮的好消息,唐獎首屆(2014年)生技醫藥獎得主詹姆斯.艾利森和本庶 佑,4年後再度一同獲獎,摘下2018諾貝爾醫學獎桂冠,當天國內外媒體電話湧入基金會要照片,因為只有唐獎有他們難得的合照。後續不僅國內外媒體大幅報導,也再次讓創設僅6年的唐獎,受到國際肯定與關注,印證了唐獎的理念:時代先驅者當以其學易天下,促進世界文明的進展,展現新時代的價值。

唐獎官網

唐獎臉書專頁


1

首屆得主登諾貝爾獎桂冠 國際媒體關注唐獎

以癌症免疫療法聞名全球的免疫學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本庶 佑,繼榮獲唐獎首屆生技醫藥獎,4年後再度一同獲獎,摘下2018諾貝爾醫學獎桂冠。國內外媒體皆大幅報導,讓創設僅6年的唐獎,再次受到國際間的肯定與關注。

唐獎2014年生技醫藥獎表彰艾利森的貢獻在於發現CTLA-4抗體,本庶 佑研究的PD-1抗體則是對免疫療法的另一個重要關鍵。而兩種藥物的混合運用顯出更好的治療效果,初步的黑色瘤臨床試驗報告顯示,三分之二的病人瘤縮小,兩年存活率可高達90%,為癌症免疫治療帶來革命性的重大突破,他們是二十一世紀癌症治療的重要突破者,讓許多難以治療的疾病曙光乍現,為癌症免疫治療帶來革命性的重大突破。

2人實至名歸榮獲諾獎的殊榮,唐獎也於第一時間致意恭賀。

相關資訊

2

深度追蹤 唐獎得主專題影片全球播映

唐獎第三屆得主是劃時代的傑出貢獻者,他們所帶來的世界級影響,引領人類走向更美好的未來。唐獎教育基金會特與中視團隊合作,耗時數月前往得獎人所在地,採訪記錄每位得主的成長背景、奮鬥歷程,及其處事智慧與經驗,期待讓更多人看見唐獎得主引領世界的創新智慧及影響典範。唐獎得獎人深度對話影片,包括「永續發展篇」、「法治篇」、「生技醫藥篇」及「漢學篇」4支節目內容,自11月3日起於唐獎官網、中天、中視等頻道,在全台、歐亞美非和大洋洲等地播映。

「永續發展篇」深度探訪唐獎永續發展獎得主詹姆士‧漢森及維拉布哈德蘭‧拉馬納森兩位祖父級的科學家,講述他們三十多年研究生涯的心路歷程與氣候變遷的解決之道;「生技醫藥篇」走入唐獎生技醫藥獎三位得主的研究室裡,回到杭特發現致癌基因與訊息傳導路徑的那一天,此實驗結果為癌症研究帶來驚天動地的影響。隨後,德魯克爾和曼德森奠基於杭特的研究,分別推動第一支小分子TKI標靶藥物和第一個EGFR抗體標靶藥物上市,奠定精準醫療的基礎。

「漢學篇」揭開宇文所安近半世紀的學術生涯,如何打破世人對文學作品的通說定論,透過文本細讀還原與淬鍊經典;而國際著名的宋代史學家斯波義信,不順從主流思潮,「不為外界所動,堅守崗位」,不同於其他學者以軍事、政治的角度分析中國歷史,他採用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面向去剖析,深具開創性,為後來學者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法治篇」則帶你深入潛出法哲思想領域的思辯,深究現代法哲學的巨擘拉茲,引領法治觀點,開啟社會與法律持續性對話,及其門生對其難望項背之歷史地位的推崇與影響。

相關資訊

觀看影片


3

《唐獎歡迎酒會 得主來台齊聚一堂》

有別於以往,9月19日舉辦的唐奬第三屆歡迎酒會,會場移至具有文化指標與特色的中正紀念堂中央通廊,唐奬第三屆得獎人與其代表人,首度公開同臺齊聚一堂。

唐獎教育基金會創辦人尹衍樑博士致詞表示,近300年來人類發展得特別快,地球也被破壞得特別快,身處地球村的世代,唐獎的發展應該要面對世界,因此他創辦了「面向世界」的唐獎,期待能夠為兒孫帶來更美好的未來,這是設立唐獎的目的。緊接著,台北市市長柯文哲以主辦城市首長的身分,歡迎唐獎得主和各位貴賓蒞臨台北市。他提及北市府一直以來都積極協助宣傳唐獎週的各項活動,期盼在活動期間,各位得獎人與國際貴賓們,都能感受到台北市市民的友善、生活的便利和經濟的活力。

酒會開始前,基金會特別安排一場得獎人來台見面會,讓大家面對面輕鬆會談。來自世界各地的唐獎得主一致分享對於榮獲唐獎獎項肯定倍感榮耀,生技醫藥獎得主東尼•杭特表示雖然他沒有來過台灣,但他對於台灣在基礎科學的研究支持,感到非常驚艷與感動。法治獎得主約瑟夫•拉茲指出,獲得唐獎是極高的榮譽,唐獎四大獎項表彰的研究成果,對於人類社會具有重大影響,能夠鼓勵全球更多學者致力從事科研。

出席的貴賓,除了尹衍樑博士、柯文哲市長之外,還有中央研究院院士及美國UCSD講座教授錢煦、俄羅斯工程院暨國際工程院院長古塞夫、荷蘭貿易暨投資辦事處代表紀維德、法國在台協會主任紀博偉、加拿大駐台北貿易辦事處副處長曹燮荣、中央研究院副院長黃進興、中央研究院副院長劉扶東,以及國內外產官學界代表。

相關資訊

4

《唐獎頒獎典禮隆重盛大 8位得主同享榮耀》

唐獎第三屆頒獎典禮9月21日於國父紀念館隆重登場,國內外各界翹楚二千餘人共聚一堂,恭賀並肯定本屆8位得主的卓越成就和影響力,同時盛讚他們是促進世界至美至善的時代先驅。典禮觀禮貴賓冠蓋雲集,包括美國前副總統丹•奎爾、俄羅斯工程院暨國際工程院院長古塞夫、監察院院長張博雅,以及各國駐華使節人員、在台商會、中研院院士及國內外各大學與高中校長、院長、敎師、學生等各界代表二千餘人。

永續發展獎得主詹姆士•漢森致詞時提醒,氣候變遷對我們生活環境的影響巨大,可謂「岌岌可危」,因此大聲呼籲淨化能源、穩定氣候的重要性,尤其要協助年輕人關注、了解,並共同解決全球能源的問題及其對氣候的影響。另一位得主維拉布哈德蘭•拉馬納森則大力提倡氣候變遷已成為道德和正義問題,他的女兒、媳婦及孫子女也紛紛投入氣候變遷的相關實驗和研究。

生技醫藥獎得主東尼•杭特、布萊恩•德魯克爾及約翰•曼德森三人專注癌症研究與臨床醫療,對標靶治療有重大貢獻。杭特說,他發現致癌基因src是一個酪胺酸激酶,十分幸運,冋時很榮幸能和優秀的德魯克爾及曼德森,一起為人類的健康有貢獻。德魯克爾和代表父親約翰•曼德森領獎、致詞的傑夫•曼德森則一致推崇杭特發現蛋白質酪胺酸的磷酸化,並發現酪胺酸激酶為致癌基因,才能夠承先啟後促成標靶治療在臨床上的成功應用。

漢學獎得主宇文所安和斯波義信研究唐詩和宋代商業史,各有卓越貢獻。他們不約而同分享在漢學領域浸淫多年的心得與喜悅,也由衷感謝唐獎的肯定。法治獎得主約瑟夫•拉茲致詞時特別強調,鑽研法律需要跨領域,法治的重點在於應用,透明、穩定及可預測性,用之於個人、社會及國家,都具有一致性與普世性。

相關資訊


5

《唐獎盛宴 創新台菜征服賓客味蕾》

唐獎第三屆盛宴在9月21日於圓山大飯店盛大舉行,唐獎創辦人尹衍樑博士、監察院長張博雅,與多位國內外產官學界貴賓歡聚一堂,喜迎從英美日等國遠道而來的唐獎得主。今年再度邀請中華美食交流協會指導,以唐獎生技醫藥獎為主題,規劃一系列「樂活」菜單,講究工法也追求健康。

監察院院長張博雅致詞時表示,深深為唐獎得主的貢獻所感佩,也看到唐獎在世界上累積了更高的知名度,這些年來氣候變遷造成環境改變,產生世界上許多國家必須面對的問題,重創了無辜及無能力面對的弱勢國家及人民,甚至連先進如日本、美國也蒙受其害。唐獎因應現況設置四大獎項,朝向為增進人類福祉努力,十分感佩創辦人尹衍樑的視野和胸懷,最後也祝福唐獎愈辦愈好,發揮更大價值。

本屆盛宴是由國寶級名廚郭宏徹擔任唐獎盛宴指導顧問,粵菜名師、圓山大飯店宴會廳主廚葉伯華掌勺,選用烏魚子、龍虎斑、日本和牛及富含營養的紅藜麥等食材,設計一系列養生的樂活料理。宴席最後特別安排「千絲菊花繡球甜湯」刀功秀,由圓山大飯店金龍廳主廚許耀光大展刀工,師傅將豆腐以每刀約0.5公分的深度於橫豎各切108刀,置入水中綻出11664條豆腐絲,有如一朵盛開的菊花,更像一輪明月,象徵將中秋的滿月送至賓客面前,希望賓客能帶著圓滿賦歸。

除了滿足味蕾,基金會再次邀請知名表演團體優人神鼓,及大河藝術樂團,打造一場視覺與聽覺交織的饗宴,展現唐獎融合東西文化、兼容並蓄的精神。

相關資訊

6

《NSO演繹百年名曲 禮讚唐獎得主創新意》

兩年一度的「唐獎光輝 世界共響」音樂會,9月24日於國家音樂廳登場,尊榮唐獎得主。邀請國內外優秀音樂家共同精湛演出,展現多變的音樂面貌與啟發。由享譽國際樂壇的名指揮家呂紹嘉,帶領國家交響樂團及臺北愛樂合唱團演繹莫札特百年名曲及臺灣名作曲家金希文的作品《日出台灣》,其中更邀請被譽為當代莫札特的單簧管演奏家約格‧魏德曼演奏莫札特《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共同禮讚今年唐獎得主的榮耀。

上半場由唐獎教育基金會委託國內知名作曲家鍾耀光創作《唐獎節慶》開場,樂曲融合中西方音樂語言,透過編鐘、鼓樂、銅管、嗩吶的相互對話,表現唐獎獎項設立精神。接續莫札特《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由德國備受矚目的演奏、作曲、指揮三棲的全方位音樂家約格‧魏德曼,透過單簧管獨奏與樂團展開精彩對話,激盪出協奏曲的華麗與燦爛,營造更豐富的聲音層次,帶給人們豐沛的心靈響宴。

下半場則以編制宏偉的莫札特《安魂彌撒曲》開展, 最終,由國家交響樂團與臺北愛樂合唱團,共同詮釋臺灣知名作曲家金希文之詠嘆阿里山美景的《日出台灣》畫下休止。以阿里山日出為靈感,配合台語歌詞,唱出東方韻味的優美頌歌,歌詞吟唱「看哪日出阿里山,看哪日出formosa」,表達出對故鄉的關懷與濃郁情感。

相關資訊


7

《唐獎八位大師演講 內容振聾啟聵》

9月22日在台北福華文教會館舉辦四場「唐獎得獎人演講」,主講人學養豐厚,內容振聾啟聵、發人深省,毎場約有三、四百位專業人士參加。

第一場主講人約瑟夫‧拉茲主講「法自身之品性」,由牛津大學英國法教授保羅·克雷格(Paul Craig)主持。拉茲表示,法治有一個重要原則,即是避免政府為所欲為,政府要向大家公布決策背後的理由,而且理由必須是公正、沒差別待遇的,讓大家有機會提出自己主張、聽取各種不同資訊。但法治主義要變成公共文化的一部分,必須與教育、政治的對話相互結合,法治才有辦法真正落實。

第二場由生技醫藥獎得主東尼‧杭特、布萊恩‧德魯克爾及洪明奇院士(代表約翰‧曼德森)主講,加州大學總校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錢煦主持。洪明奇1982年在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後,成功分離出HER2/neu,1990年從E1A的基因上找到抗癌療效,在腫瘤治療與研究上都享有盛名。杭特發現蛋白質酪胺酸的磷酸化和酪胺酸激酶為致癌基因,讓德魯克爾及曼德森承先啟後,促成標靶治療在臨床上的成功應用。三人專注癌症研究,對標靶治療有重大貢獻。

第三場主講人為永續發展獎得主詹姆士‧漢森和維拉布哈德蘭‧拉馬納森,兩人都以氣候變遷為主題,中央研究院院士劉兆漢主持。漢森說,過去年長一輩大量消耗石化燃料換取社會發展,外部成本卻由下一代承擔,對下一代來說並不公平。為了潔淨環境,他不惜和政府機關角力五度被捕,因為「我們這一代人責無旁貸」。拉馬納森分享多年來的研究所得,以及他結合聯合國的環境規劃署發起的「氣候和乾淨空氣聯盟」,希望能減少短生命期的氣候汚染物,推動家庭烹飪使用潔淨能源、影響數百萬民眾健康的Surya計畫,降低對暖化的威脅。

最後一場由宇文所安和斯波義信主講,哈佛大學講座教授王德威主持。宇文所安以文同畫竹,經蘇軾《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一文轉述而廣為流傳,後被衍化為著名成語「胸有成竹」,為他主講的題目「文學裡面的意義:胸中之竹與腹中之竹」破題,述說文人墨客的情誼,以及中國文學與意境之美。斯波義信利用大量的史料古籍,說明中國從早期從輕商,到北宋、南宋之後,因為交通與社會分工以及社會移動,尤其是商人為支應政府所需,說明「中國史上商人的社會地位」隨時代變遷與需求而改變,其中,以福建最為明顯。

相關資訊

8

《唐獎國際大師論壇 具傳承與啟發意義》

唐獎第三屆得獎人九月來台期間,深入全台北中南七所大學,舉辦一系列具有傳承及啟發意義的「大師論壇」。針對台灣當前面對之問題,亦提出前瞻見解,和學界碩彥交流、與會聽眾詢答互動,堪稱國際水準的學術交流盛會。

永續發展獎兩位得主詹姆士‧漢森及維拉布哈德蘭‧拉馬納森,25及28日分別在中央大學及中興大學,探討氣候變遷議題及解決之道。漢森以「全球能源、氣候與健康:建構我們的世界」為題,他鼓勵年輕世代正視氣候變遷的議題,用『科學方法』清楚瞭解事情的來龍去脈。拉馬納森主講「曲線彎轉:氣候變遷的解決之道」,他認為地球在十年內就會進入嚴重氣候危機,要透過教育讓年輕人意識問題嚴重性,並教導年輕人尋求更多解決方法,他同時呼籲大家可以多運用社群媒體的力量,傳播氣候變遷的正確資訊。

生技醫藥獎得主、標靶治療先驅布萊恩‧德魯克爾及東尼‧杭特,25及26日分別在中國醫藥大學與台灣大學,分享他們在科學研究路上遇到的堅持與突破。德魯克爾博士講題是「癌症標靶治療的典範—伊馬替尼」,現場一位年僅11歲的小學生提問:「為何伊馬替尼不會對幹細胞生長造成副作用?」讓人驚嘆不已,德魯克爾鼓勵他繼續努力,未來有機會加入自己的研究團隊一起研究這個題目。杭特以「研究生涯五十載—歷久彌新」為題,暢談他五十多年的研究生涯,始終能保持初心,是因為「不斷嘗試新的領域」。他鼓勵研究工作者可以同時嘗試多個項目,一個安全的和一個比較冒險、大膽的,或許會導引出全新的研究方向。

漢學獎得主宇文所安26日在臺灣師範大學,暢談「闡釋:從小開始」的為學之道;另一位得主斯波義信27日於成功大學講述「台南府城廟宇的『境』與華人社會組織」。宇文所安強調從小處著手,不受限於傳統窠臼,從文本細節著手研究,才能確切掌握,傳達文本本身希望表達的意思,讓人看見詩人或文學被賦予之定義與框架以外的其他面向或新意涵。斯波義信分享台南府城都市化與進程,他強調,台南在考古學、民俗誌或地方史都有豐富史料,遺跡保存堪稱完整,是談論都市進化過程的好例子,講題的重點「境」,則顯現了斯波義信研究的高度原創性。

法治獎得主約瑟夫‧拉茲25日在政治大學,以「法自身之品性」探討法律的本質。在回應有關轉型正義問題時,他強調這不僅和法治有關,甚至比法律範圍更大,轉型正義不會因為法治的關係就得到解決,而是以全新的角度去審視,新舊之間如何取得社會共識、如何和平共處,才是該重視的議題。

相關資訊


9

《跨世代對話 唐獎得主漢森:站起來爭取自身權益》

唐獎第三屆永續發展獎得主詹姆士‧漢森9月26日以「新世代的世界:創造你們的未來」(Young People's World: Making Your Future)為題,在台北師大附中與高中生對談,會場超過200位師生滿座,學生提問踴躍、互動熱絡,既展現台灣青年的好奇心與知識力,也點燃了跨世代對話的火花。

77歲的漢森,是前美國NASA哥達太空研究所所長、現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他投入氣候變化相關研究三十餘載,對抗全球暖化不遺餘力,是全球知名的氣候學家;他為氣候變遷議題四處奔走,與政府周旋多年,更一再呼籲年輕世代共同關注全球暖化的問題,站起來爭取自身權益、維護自己的世界。

他說年輕世代應該學習並具有科學的精神,蒐集所有有用的資料,同時能夠自我批判和接受檢驗,比如說化石燃料、核能、再生能源對健康的影響、對地球生態的衝擊,應該建立一套客觀、可比較、量化的數據資料,讓能源議題的討論能夠更加公開透明。

漢森的主張,吸引現場青年學子的共鳴,各校同學以流利的英語輪番發問。在答覆有關台灣核能的問題時,他說,台灣的教育水準很不錯,到底該不該用核能發電,應該可以客觀評估與討論,雖然台灣有地震、火山、颱風,但有關核能建設的安全機制已經相當完備,重點是要用科學的方法,去比較、分析和評估。

主辦的師大附中特別邀請多校聯盟,包括北一女中、中山女中及特別遠從東部來的台東女中學生一同參與。活動在附中王淑麗校長贈送漢森博士附中錦旗、紀念娃娃,以及大合照後圓滿結束。

相關訊息



我們的努力,全都記錄在《唐獎電子報》。希望與您搭起互動的橋樑,帶您認識唐獎,瞭解唐獎。

※本電子報由唐獎教育基金會發送,若您不想收到此電子報,請按取消訂閱

※此郵件是系統自動傳送,請勿直接回覆此信。



唐獎官網
電子報訂閱 / 退訂
English
Go To Top   Follow Us

 
唐獎得主摘諾獎桂冠 唐獎與有榮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