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得主:氣候變遷與公共政策別再陷入「等待的賽局」
2015.11.27
A- | A+
分享
文章出處

針對即將在法國巴黎召開的全球氣候變遷會議(COP21),精通賽局理論的201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提霍勒(Jean Tirole),在以「氣候變遷與公共政策」為題演講時呼籲,全球氣候變遷與公共政策,別再陷入「等待的賽局」(the waiting game)。提霍勒倡議,全球應在碳排放管控上達成共識,成立獨立運作的排放監測追縱系統,以及對於國家間補償的談判模式。

 

提霍勒是201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以對「對壟斷、寡占的理解與管制」之研究,被瑞典皇家科學院讚譽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之一。他在經濟領域的研究主題,包含產業組織、賽局理論、政府管制等,超過200篇的研究論文與11本著作,許多至今仍是經典。

 

面對全球暖化,提霍勒直言,自1997年《京都議定書》簽定以來,雖然全球對於因應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有很大的企圖心,但對2020年的目標,卻只設定了有限的目標。他觀察到在2009年哥本哈根的相關協議上,簽署國彼此缺乏互信,僵持在各自國家利益至上的死胡同中,對於如何衡量與管制排放量沒有共識、各國政府也缺乏使命感,讓氣候變遷與公共政策陷入「等待的賽局」。

 

對於各國在公共政策上遲遲無法達成共識,提霍勒分析「等待的賽局」有4大課題,包括:
一、對如何衡量、報告以及驗證等討論的成果有限。

二、對如何落實,則完全沒有討論。

三、是否有最低的減免額?(least-cost abatment?)

四、如何分擔責任?

 

提霍勒呼籲,千萬不能因為達成公共政策的協議困難,而將談判拖延到2020年,原因是拖延不僅使各國在未來幾年缺乏降低排放量的誘因,甚至會讓這幾年排放量上升的國家,在2020年的談判中,佔到更多好處。

 

他以賽局模型對過去的公共政策模式提出看法,他認為管制是沒有效率的,減碳不能透過管制的手段,而全球都會因為持續拖延的談判將付出巨大的代價,因此,他希望COP21會議能達成確實可行的協議。

 

提霍勒更以經濟學的角度,提出另一種簡單且有效率的做法:全球碳排放價格一致化。舉例來說,假設若A與B兩國要減兩噸的碳排放量,但A國成本每噸10歐元,B國成本每噸100歐元。

●公平的作法:每國減1噸,總成本是110歐元

●效率的作法:應該是由A國減2噸,只要20歐元

 

 

提霍勒認為,應該提供碳交易,如此一來,A國將碳排權放賣給B國,可以收益90歐元,B國則降低減碳壓力,雙方獲利。他建議設定市場排放的單一價格,則成本低者可以賣出碳排放,而成本高的國家,則可向外購買。

 

不過,碳交易機制的成功與否,面臨氣候科學、創新技術以及調適等不確定因素的挑戰,提霍勒提醒,不論碳稅或「總量管制與碳交易」(cap and trade),一定會有錯誤預測的時候,必須要不斷的修正錯誤,而修正必須要與承諾隨時保持一致。

 

提霍勒提出,雖然經濟學家們對公共政策上,就應使用碳稅、碳價格、或「總量管制與碳交易」,沒有達成共識,但他說,即便次佳政策,都比現在「等待的賽局」狀態來的好。

 

他說,氣候變遷公共政策執行上的困難,關鍵在於遵循問題,《京都議定書》正是一個失敗的案例,肇因於各國無遵守條例也沒有罰則,以致於成效不彰。要改善現況,他建議建立具強制力的國際協議,例如倣效WTO反傾銷做法,實施總量管制,若有國家不願遵守,那就不可進行碳交易,並計算其氣候變遷負債,把它計入國家債務(sovereign debt)的一部分,並將執行力優等到劣等的國家全都公諸於世。

 

而在推動減碳政策時,也必須考量補償與談判問題,綠色基金協助貧窮國家因應氣候變遷問題,這是可行的方式;其次是道德和政治現實面問題,因減碳會有成本,每個國家都會有其不同考量,因受到污染影響程度不一,所以在談判過程中,就會有政治與公平等考量,他認為富有國家必須更大方負擔成本,協助貧窮國家改善碳排放問題。

 

最後,提霍勒提出他的氣候變遷與公共政策「路徑圖」(roadmap),首先是對包括碳排放、碳在國際市場的交易價格,以及監管賞罰等的公共治理方式達成協議;其次是建立全球性獨立的排放監測追縱系統,來衡量每個國家的排放量;最後則是對補償制度的談判。只要採取任何行動,就能贏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