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獎得主曼德森逝世 享壽82
2019.01.09
A- | A+
分享
文章出處

癌症治療的劃時代人物約翰•曼德森(John Mendelsohn)於美國德州時間1月7日逝世,享年82歲。唐獎教育基金會感到震驚,並代表創辦人尹衍樑,第一時間向其家屬致哀悼之意。

 

曼德森曾擔任多所頂尖癌症中心主任,包括聲名遠播的紀念史隆-凱特琳癌症中心,1996年接下美國德州休仕頓MD安德森癌症中心院長,15年來總共擔任三屆院長,帶領MD安德森癌症中心連續6年,在好幾個癌症項目得到美國癌症醫院評鑑的第一名,成為全美第一。

 

他因主張並證實藉由抗體抑制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的酪胺酸激酶(TK)活性即可抑制癌症,並研發第一種抑制致癌基因TK活性的抗體標靶藥物Erbitux(爾必得舒),成功應用於大腸癌與頭頸癌治療,榮獲2018年唐獎生技醫藥獎。

 

但曼德森因罹患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俗稱惡性腦癌),缺席唐獎頒獎典禮,由他的兒子傑夫•曼德森(Jeff Mendelsohn)代表領獎,致詞時提到他父親畢生遵循兩個原則:「活出最大希望和最少遺憾」。

 

從醫學界淡出的曼德森,已顯少接受外界訪問,直到榮獲唐獎,才破例接受專訪,唐獎團隊歷時數月製作《「至善的唐獎」得獎人深度對話-生技醫藥篇》專題影片,成為曼德森深植人心的影像紀念。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eKEFGOiEzY

 

他在影片中表示,標靶藥物Erbitux的成功,是團隊共同合作研發的結果。並謙遜提到「目前還沒有完美的治療方式,未來新的治療會讓我們更了解這個領域為何如此重要」,他回顧人生關鍵時刻,歸功於許多機會:「很多時候,我們建立新理論,測試後並成功,這不常見,我們只是很幸運地剛好遇上幾次。」

 

MD安德森癌症中心與台灣早有交流, 2006年台中中國醫藥大學為表彰曼德森在癌症領域的貢獻,特頒贈名譽博士學位給他,而MD安德森癌症中心學術副校長、中央研究院院士洪明奇也特別引進相關技術到中國醫藥大學,並讓多位優秀台灣醫生到該中心受訓,促進癌症醫療技術的推進。

 

2018年唐獎生技醫藥獎得主,除曼德森之外,還包括美國索爾克生物研究所(The Salk Institute)生物學教授東尼•杭特(Tony Hunter)博士和美國奧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OHSU)奈特癌症研究所所長布萊恩•德魯克爾(Brian J. Druker)博士,三位美國知名學者共同獲得,表彰其發現蛋白質酪胺酸之磷酸化,並發現酪胺酸激酶為致癌基因,促成標靶治療在臨床上的成功應用。他們的成就充分展現傑出基礎研究如何轉化成臨床應用,造福全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