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氣候變遷可能造成生存威脅 唐獎推崇向下扎根教育行動計劃
2020.11.16
A- | A+
分享
文章出處

今(109)年適逢世界地球日50周年,人類因全球化發展享受科技化所帶來的舒適及便利性,也因人類過度消耗能源、製造溫室氣體,導致氣候變遷致使天然災害、環境破壞發生頻繁,影響人類永續發展。慈濟基金會於11月15日舉辦之「第六屆慈濟論壇」,以「未來地球與綠色行動」為主題,特別邀請2018年唐獎永續發展獎得主Professor Veerabhadran Ramanathan(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氣候永續 Edward A. Frieman校長講座教授)於會中發表唐獎得主專題演說。唐獎教育基金會陳振川執行長亦受邀於「氣候緊急狀態與永續行動」專題討論擔任與談人,他提及疫情大流行併同災害發生時,其預防、救災、減災及重建之準備及推動更具挑戰性,並呼籲政府應結合NGO及企業共同努力,多做教育推廣。

Ramanathan曾向天主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提出全球暖化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富裕國家極端的消費主義,讓那些最不需為全球暖化負責的人(難民和窮人),承受最多全球暖化的後果,促使教宗方濟各重視氣候變遷嚴重性。Ramanathan深信透過「宗敎影響力」,更能使一般民眾意識氣候變遷課題之重要性,至今他仍持續在美國基督敎各敎會及組織進行宣傳及推廣教育。Ramanathan在演講一開始就指出我們必須成立一個結合科學、宗教和政策的聯盟來說服大眾相信:立即採取措施來對抗氣候變遷所造成的問題是有必要。他表示2017年一場在梵蒂岡所召開的會議結論已提及:燃燒化石燃料所造成的氣候變遷將使大量的物種消失,也就是說氣候變遷嚴重性足以造成生存威脅。更值得注意的是,若不減緩氣候變遷的話,預估2060或2070年之後,氣溫有50%可能性會上升4-5度,但溫度也有5%-10%可能性會上升6-8度,如果不幸發生這5%-10%可能性,代表自然界的引爆點將造成生存威脅。

氣候變遷帶來極端氣候與糧食危機

Ramanathan直指地球暖化與極端氣候具有相當緊密的關係,例如:近年來加州野火肆虐,主因起於土壤、樹林與植物水份蒸發,導致該地區乾旱嚴重引發野火燃燒,同樣情形也發生在飽受颱風襲擊的東南亞地區,當地球越來越熱時,海洋潛熱升高至大氣中,進而增加颱風的強度。

地球上約有10億人口無止盡地燃燒化石燃料,不公平的是他們所造成的碳汙染問題卻由地球上難以取得化石能源的30億人口承擔,我們確實對這群人應負起道德責任。此舉更將造成糧食危機,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和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共同執行的計劃指出,北美洲西南地區、亞馬遜地區、地中海地區、南亞、東亞等都將受到乾旱影響,我們可能得面對在糧食生產不足、人口成長情形下,數億移民所帶來的問題。

付諸行動的教育計劃

Ramanathan在演講中也舉例,他和他的兩個女兒合作提供南亞和非洲村莊人民乾淨的烹飪技術,減少砍樹燒柴所造成的汙染,另外他相信「教育」可帶來社會變革,因此他開啟了一項稱為「給眾人的氣候教育」(Climate Education for All)的計畫,與加州大學的教授們合作建構名為「彎轉曲線:氣候變遷解決之道」(Bending the Curve: Climate Change Solutions)之一系列大學程度的教材,包括混成課程、線上開放式課程及開放式電子教科書,並透過加州大學與加州州立大學彼此合作,針對幼兒園小朋友至高中學生設計一項環境與氣候變遷素養計畫,致力將環境教育從小扎根。

科學與宗教真的可以合作嗎?

Ramanathan強調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如同COVID-19疫情一樣,將在10年內改變人類生活方式,因此他呼籲接下來的10年相當關鍵,需要全球攜手合作來共同解決。他非常佩服及認同慈濟佛教組織在過去30年推動環境教義的貢獻,也特別強調與宗教信仰團體合作的重要性,因為宗教信仰可帶來道德性的革命。

Ramanathan表示氣候科學已過於泛政治化,因此需要一個非政治的對話場域,將問題的急迫性和嚴重性解釋給大眾了解,而信仰機構強項即為能直接與大眾溝通,更可扮演好帶動變革性影響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