酪胺酸激酶抑制劑(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是標靶治療之原型,對於癌症治療貢獻卓越。美國索爾克生物研究所生物學教授東尼•杭特博士,是首位發現酪胺酸可以被磷酸化的科學家,因其發現致癌基因src是一個酪胺酸激酶。此開拓性的發現使他成為整個酪胺酸激酶抑制劑(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TKI)研究領域的鼻祖。蛋白質由二十多不同種的胺基酸所組成,而激酶(Kinase)是可以將磷酸基轉移到特定胺基酸上的一種酵素。當時科學家的認知中,只有絲胺酸(Serine)和蘇胺酸(Threonine)兩種胺基酸可以被磷酸化,然而在發現第三種胺基酸「酪胺酸(Tyrosine)」可以被磷酸化之後,世人對於細胞活動如何被調控突然有了全新的認知,許多和生物發育、致病息息相關的調控機制才陸續被發現。在人類基因體中,酪胺酸激酶家族僅佔蛋白質激酶中的少數,卻佔致癌基因中較高的比例,因為很多酪胺酸激酶乃位於細胞表面的受體,負責接收外來環境的訊號(例如各種生長因子),扮演控制細胞如何生長的關鍵角色。一旦酪胺酸激酶發生突變,會導致細胞在沒有外來環境訊號的驅使下仍一直保持活化狀態,造成細胞不斷生長,最後形成惡性腫瘤。
後人發現,只要用小分子或抗體來堵住酪胺酸激酶的活性部位,進而阻斷活化訊息之傳遞,確實可以阻止癌細胞生長,是治療癌症有效的方法。突變或活化的酪胺酸激酶是癌症極好的診斷與預後標記物。除了和細胞生長有關,如今已證明酪胺酸激酶和細胞遷移、存活和其他惡性表型有關聯性。杭特於1979年在索爾克生物研究所的大發現,為後來二十年酪胺酸激酶致癌基因的活躍研究鋪路,進而發展出各種TKI。爾後四十年,此領域依然蓬勃發展。他並且還證明癌細胞中酪胺酸被大量磷酸化。他和同事巴特•薛弗頓(Bart Sefton)開發出很多抗磷酸酪胺酸的抗體,是研究癌症訊號和找出TKI強而有力的工具。酪胺酸激酶的研究領域因杭特而展開,揭開了訊息傳遞研究黃金時代的序幕,其貢獻對現今標靶治療的成功功不可沒。
美國奧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奈特癌症研究所所長布萊恩•德魯克爾博士,成功將imatinib(商品名:基利克Gleevec®)應用於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是推動其臨床試驗的醫師科學家,使Gleevec成為TKI標靶治療的先驅。Gleevec抑制的對象是突變過後的Abl酪胺酸激酶。在CML患者中,Abl發生易位到不同的染色體位置(Bcr斷裂點簇集區)而變成Bcr-Abl,使得Bcr-Abl酪胺酸激酶永遠處於活化狀態。Gleevec藉由抑制Bcr-Abl酪胺酸激酶進而關掉致癌訊號,驗證了杭特當初對於酪胺酸激酶的假設。除了Abl之外,Gleevec也會抑制Kit、PDGF和其他酪胺酸激酶致癌蛋白,用於治療急性淋巴母細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和因Kit蛋白過度表現而產生的某些胃腸道基質瘤(GISTs)。如今已有29種TKI通過臨床試驗而應用於疾病治療。很顯然,德魯克爾首波成功的臨床試驗為標靶治療的時代吹響了號角,各種標靶至今仍不斷推陳出新。德魯克爾也有參與湯瑪士•羅伯特(Thomas Robert)實驗室4G10抗體的開發。該抗體可以辨識磷酸酪胺酸,在諾華藥廠的合作同仁當初將它應用於Gleevec的篩選。Gleevec是第一個成功用於酪胺酸激酶標靶治療的小分子抑制劑,而德魯克爾的貢獻不僅包含了開發,也涉及其應用。
美國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前任校長約翰•曼德森博士,當年和戈登•佐藤(Gordon Sato)還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時候,決定採取另一種策略:若要關掉細胞表面的受體酪胺酸激酶,另一種可能性是開發抗體來阻擋暴露於細胞外側的受體部位。如此一來,原本於自然狀態會跟它結合的配位子(例如生長因子)便無法跟它結合了,受體酪胺酸激酶便會停止活化。他們想到,用抗體去阻擋肺癌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或許會是治療癌症有效的方法。EGFR是受體酪胺酸激酶(receptor tyrosine kinase)的原型,位於細胞表面,是驅動細胞生長的主要引擎。 在很多種癌症中都發現它過度表現或是因突變而致癌。曼德森與團隊進行臨床前研究,進而開發抗EGFR的抗體cetuximab(商品名:爾必得舒Erbitux®)。他不遺於力推動臨床試驗,最終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核准用於大腸癌與頭頸癌的治療。這是第一個利用抗體去抑制受體之酪胺酸激酶活性的標靶治療方法,激勵了許多人跟進。
總結,蛋白質酪胺酸磷酸化與酪胺酸激酶的發現,為接下來四十年的研究播下種子,使世人對於細胞生長與癌症發生的基礎原理得以透徹了解。酪胺酸激酶標靶治療的開發徹底改變了醫院治療癌症的方法,成為癌症患者的福音。人們終於敢奢望,癌症終究有一天可以被治癒。唐獎今年的得獎者,對於科學和社會的貢獻無法度量。他們的成就充分展現傑出基礎研究如何轉化成臨床應用,造福全人類。
1936.08.31出生
出生地:美國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
國籍:美國
專長領域:癌症學、醫學
學歷
1963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 醫學博士
1959 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分子生物學 傅爾布萊特學者
1958 美國哈佛大學生物化學 學士
主要經歷
- –2018
- 美國萊斯大學貝克公共政策研究所健康與科技政策中心 資深研究員
- –2018
- 美國德州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癌症醫學院基因體醫學學系 教授
- 2011–2018
- 美國德州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癌症醫學院個人化癌症醫療研究所 所長
- 1998–2018
- 美國休士頓生醫科學研究所 教授
- 1996–2018
- 美國德州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癌症醫學院實驗治療學系 教授
- 1996-2011
- 美國德州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 校長
- 1985-1996
- 美國康乃爾大學醫學院 教授
- 1985-1996
- 紐約紀念醫院(現今紀念史隆•凱特琳癌症研究中心)主治醫師
- 1985-1996
- 紐約紀念醫院(現今紀念史隆•凱特琳癌症研究中心) 醫學系主任
- 1985-1996
- 美國康乃爾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副系主任
- 1985-1990
- 美國史隆•凱特琳癌症研究所(現今紀念史隆•凱特琳癌症研究中心)共同董事長
- 1979-1985
-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 教授
- 1976-1986
-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癌症中心 創始院長
- 1976-1985
-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血液腫瘤學系 共同系主任
- 1974-1979
-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 副教授
- 1970-1974
-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 助理教授
- 1968-1970
- 美國華盛頓大學血液腫瘤學系 研究員
- 1967-1968
- 美國波士頓布萊根醫院(現今布萊根婦女醫院)資深住院醫師
- 1967-1968
-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系 助理
- 1965-1967
-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分子生物所 研究員
- 1964-1965
- 美國波士頓布萊根醫院(現今布萊根婦女醫院)助理住院醫師
- 1963-1964
- 美國波士頓布萊根醫院(現今布萊根婦女醫院)實習醫師
獎項與榮譽
- 2017
- 美國萊斯大學商學院策略管理學會終生成就獎
- 2016
- 癌症研究希望基金卓越成就獎
- 2014
- 美國腫瘤醫學會五十周年紀念 傑出腫瘤學者獎
- 2013
- 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
- 2012
- 美國癌症研究學會佛蒂癌症研究領導與卓越成就獎
- 2011
- 美國癌症學會榮譽勳章
- 2009
- 癌症分子標靶治療終生成就獎
- 2008
- 美國癌症研究學會蘭登轉譯癌症研究獎
- 2006
- 丹•大衛獎之癌症治療領域
- 2006
- 台灣中國醫藥大學名譽博士學位
- 2005
- 傅爾布萊特終生成就獎
- 2002
- 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卡諾夫斯基獎
- 1999
- 美國癌症研究學會布歇納爾臨床研究獎
- 1999
- 荷蘭皇家藝術與科學學院 院士
- 1997
- 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
- 1997
- 必治妥施貴寶癌症研究獎
主要著作
- 2000
- Baselga J, Pfister D, Cooper MR, Cohen R, Burtness B, Bos M, D'Andrea G, Seidman A, Norton L, Gunnet K, Anderson V, Waksal H, Mendelsohn J. (2000) Phase I studies of anti-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chimeric antibody C225 alone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cisplatin. J Clin Oncol 18: 904-914
- 1991
- Divgl CR, Welt C, Kris M, Real FX, Yeh SDJ, Grana R, Merchant B, Schweighart S, Unger M, Larson SM, Mendelsohn J. (1991) Phase I and Imaging trial of Indium-111 labeled anti-EGF receptor monoclonal antibody 225 in patients with squamous cell lung carcinoma. J Natl Cancer Inst 83:97-104
- 1984
- Masul H, Kawamoto T, Sato JD, Wolf B, Sato GH, Mendelsohn J. (1984) Growth inhibition of human tumor cells in athymic mice by anti-EGF receptor monoclonal antibodies. Cancer Res 44:1002-1007
- 1984
- Glll GN, Kawamoto T, Cachet C, Le A, Sato JD, Masul H, McLeod C, Mendelsohn J. (1984) Monoclonal anti-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ntibodies which are inhibitors of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binding and antagonists of epidermal growth factor-stimulated tyrosine protein kinase activity. J Biol Chem 259:7755-7760
- 1983
- Kawamoto T, Sato JD, Le A, Polikoff J, Sato GH, Mendelsohn J. (1983) Growth stimulation of A431 cells by EGF: Identification of high affinity receptors for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by an anti-receptor monoclonal antibody. Proc Natl Acad Sci USA 80:1337-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