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唐獎生技醫藥獎得主東尼 • 杭特Tony Hunter

第三屆唐獎生技醫藥獎特別報導 – 癌症標靶治療領航者的故事

2020.03.20
  • 2018唐獎生技醫藥獎得主東尼 • 杭特Tony Hunter
A- | A+
分享
文章出處

本文由《唐獎教育基金會》與《The Investigator Taiwan 臺灣生物科學研發策進社群》共同企劃執行

撰文│黃翊豪、高唯真、楊陞
編輯│黃翊豪、紀威佑

「意外的發現」揭開未來曙光

歷史中有許多重大的發現,常是在偶然中遇見的美好,而這幸運的意外就曾發生於美國加州聖地牙哥索爾克生物研究所(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生物學教授 Tony Hunter 博士的研究過程中。1975 年 Hunter 博士從英國劍橋大學畢業後,輾轉至美國進行研究工作,Hunter 博士當時的研究方向為多瘤病毒(polyomavirus, Py)的致癌機制,也發現一蛋白質名為 mT 抗原(middle T antigen)會在病毒感染細胞後立即出現,並使得細胞轉化,接著受到 Ray Erikson 博士在勞斯肉瘤病毒(Rous sarcoma virus, RSV)研究的結果所啟發,Erikson 博士證明了 v-Src 為致癌基因,且其蛋白質具有蛋白激酶活性,認為可以使蘇胺酸(threonine)磷酸化。所以 Hunter 博士也著手了解 mT 抗原是否也是一蛋白激酶,當時已知只有絲胺酸(serine)及蘇胺酸會被磷酸化,不過 Hunter 博士卻意外地發現其結果既不是絲胺酸也非蘇胺酸磷酸化。而 Hunter 博士大膽地認為這可能是「磷酸化的酪胺酸(tyrosine)」——因為已知胺基酸中只剩下酪胺酸帶有氫氧基(hydroxyl group),他便粗略地合成磷酸化酪胺酸標記,也發現酪胺酸確實是多瘤病毒 mT 抗原的標的。但當時這嶄新的研究成果在投稿時遭知名科學研究期刊質疑和拒絕,然而 Hunter 博士依然堅信自己實驗中所看見的證據極可能是酪胺酸。

在渡假後,Hunter 博士回實驗室繼續探究受質疑的酪胺酸磷酸化現象,而當時因偷懶使用了舊的緩衝溶液來進行實驗,卻意外地讓他辨識出磷酸化的酪胺酸,所以 Hunter 博士回頭小心地檢視實驗步驟,發現了當時實驗所使用的溶液因久置,酸鹼值由原本的 pH1.9 降到 pH1.7,卻幸運地使他能分離出磷酸化的酪胺酸。此外,Hunter 博士在實驗中選取 Src 為對照組,卻也意外地發現 Src 並非是蘇胺酸激酶,而是酪胺酸激酶,推翻了 Erikson 博士之前的論點。在他證實酪胺酸會被磷酸化之現象,且經多次重複驗證成功後,不久也順利將這顛覆性的發現刊載於《Cell》期刊。這從無到有的科學典範,雖然看似憑藉著運氣,但絕非僥倖,這需要有足夠的知識背景去解答疑惑,以及細膩的心思去察覺那容易被忽略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