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唐獎漢學獎得主王賡武Wang Gungwu

唐獎得主王賡武:深厚的語言背景是瞭解中華文明的根基

2020.09.02
  • 2020唐獎漢學獎得主王賡武Wang Gungwu
A- | A+
分享
文章出處

發軔於台灣的唐獎,日前公佈第四屆漢學獎得主,獲獎人為海外華人史學大師王賡武教授。王賡武是中國及東南亞關係的專家,透過細究中國史上與南方鄰國的關係,來解讀中國,其研究結合華人史、中外關係史、貿易史、海洋史及東南亞歷史。他的豐富學識與敏銳洞察力,對華人世界地位的變化詮釋,有新穎而重要的貢獻。

 

當代漢學 認識中國在世界上扮演的角色

 

獲知得獎,王賡武除了感謝也感到意外,因過去對漢學的定義較為狹隘,王賡武自覺可能不在其列。不過,如王賡武所說,漢學不只在探究悠遠的過去,也包括近一兩百年中國所發生的事,包括中國如何連結現在與過去,以及如何對世界各地正在發生的重大事件有更進一步的認知,此為歷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視角。
「我們必須認知到,中國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正是當代漢學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而境外的世界怎麼看自己,也是當代中國不可忽視的重要拼圖。

 

時代造英雄 跨文化背景創造多元視角

 

近代中國時有動亂,百姓離鄉尋求更佳的生活條件,加上航行技術發達、歐洲海權國家至亞洲殖民開發等因素,大量華人移居東南亞。除了對中文有足夠基礎,也需通曉僑居地的政經文化,深入了解殖民母國的語言文化及歷史。
不同於傳統中國人反求諸己的「國學」,或在中國境外發展出的「漢學」,王賡武以更寬廣與靈活的世界史視角,剖析中國國力興衰、華僑至海外的角色、新興海權帝國對傳統陸權的影響等,被認為是海外華人研究的重要開拓者。

是多元文化的背景與多種語言能力給他如此豐沛的能量,這也就是為什麼王賡武的得獎感言特別強調,有深厚的語言背景,才能瞭解這個古老的文明。

王賡武祖籍河北,其祖父曾至江蘇為官,而父親遠赴南洋教中文,1930年王賡武出生於荷屬東印度泗水(現印尼),後來舉家遷居馬來亞。在家中父母以中文及儒家文化為家庭教育,家外則是多民族共處,漢語、英語、馬來語、印度語等多種語言文化交融。
除了成長背景多元,他也曾在馬來亞、中國、英國等地受教育,1957年取得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博士學位後,陸續於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澳洲、美國任教及從事學術研究。1986至1995年任香港大學校長,1992年獲選為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曾為英國牛津大學萬靈學院及英國倫敦大學洛克菲勒訪問學人,並獲大英帝國司令勳章的殊榮,現為新加坡國立大學「特級教授」,並且於今年8月榮獲新加坡的「殊功勳章」。

 

不設限探索新知 鼓勵年輕人從「己」出發

 

從小浸染在傳統儒家文化思想,但王賡武深受父親影響,在傳統中長出了自己的模樣。在王賡武的回憶中,父親總是鼓勵他聚焦在有興趣的事情上,一開始他的興趣是文學,接觸到歷史後,學術志趣從文學轉到歷史,後決心以歷史的角度探究中國的各個時空。
特殊的出身背景與成長歷程,向內理清自我的身分認同變成王賡武獨特的研究方法,海外華人史也成了他一生的研究志業。早在「多元認同」一詞蔚為流行之前,王賡武便已提出此概念,其研究之先驅性可見於此。
當世界逐漸意識到中國研究對整個世界都具有重要的價值,他鼓勵對漢學有興趣、剛開始起步的年輕人,先對漢學的根基有確實的掌握,再進一步專注於某個特定面向,並在該領域深入探索,以寬廣的視角豐富研究成果,讓中國研究比今日所認知的更加重要。

2018年,在香港大學《從全球史看近世中國的興衰》論壇上,王賡武精闢地闡述中國在18世紀以一個古老陸權帝國受到海權帝國的挑戰,科技的落差引發經濟、文化最終促成政治體制的改革;以及國父孫中山當年推翻滿清,希望建立民主國家,而今日中國政治體制雖然已轉為共和國,但統治疆域內含括數十種民族,不同民族間對國家的認同及經濟文化上的落差,對今日的中國仍是一項嚴峻的考驗。

學識跨越政治、經濟、外交、文化等領域,並深入淺出地剖析近二百年與中國國勢牽連的千絲萬縷,王賡武教授獨特的視角是當代漢學重要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