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領袖雜誌 No.15 2013.1
新的一年即將開展,回顧2022年,長達3年的COVID-19疫情與開打至今的俄烏戰爭讓全球陷入供應鏈失調、通貨膨漲、能源及糧食短缺等種種危機,地球上所有國家與個人均同受其苦,也讓全世界的永續發展進程開倒車!回顧歷史,人類要走出時代困境需要極大智慧,這也是唐獎成立的宗旨,面對21世紀的課題與挑戰,藉由遴選出具有頂尖創新研究成果及社會實踐的唐獎得主來引領全人類發展。2022年唐獎於成立十周年之際,正式公布六位第五屆唐獎得主。
「永續發展獎」頒予傑佛瑞•薩克斯(Jeffrey D. Sachs)、「生技醫藥獎」得主為卡塔林·卡里科(Katalin Kariko)、德魯·魏斯曼(Drew Weissman)和彼得·庫利斯(Pieter Cullis)三位科學家、「漢學獎」頒發給潔西卡‧羅森(Jessica Rawson)、「法治獎」得主為雪柔.頌德絲(Cheryl Saunders)。近日唐獎教育基金會也特別與中視團隊合作拍攝四支介紹唐獎得主的專題影片,從他們的家庭背景、成長歷程、工作與研究成就等不同面向,收錄唐獎得主們的生命故事與信念,包含團隊特別飛往美、加、英、澳近身採訪的珍貴畫面,以下就一一為您介紹唐獎新科得主與最新專題影片。
悲天憫人的永續舵手
這屆「永續發展獎」頒發給曾任三屆聯合國秘書長之特別顧問、現任哥倫比亞大學永續發展中心主任、聯合國永續發展解決方案網路(SDSN)主席,對於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制訂與倡導貢獻良多的國際知名經濟學家—傑佛瑞•薩克斯(Jeffrey D. Sachs),唐獎表彰他在跨領域永續科學議題上的主導角色,以及其所創可應用於鄉村、國家和全球的多邊行動。來自美國的他,最為人稱許是在SDGs及巴黎氣候協定這兩個全球達成永續發展的重要支柱上,扮演獨特且關鍵性的角色。
薩克斯教授不僅運用其經濟學的專長,在債務危機、惡性通膨、計畫經濟過渡到市場經濟、減少貧窮…等專業領域有開創性的研究成果,針對全球永續發展所面臨的複雜問題,他更結合全球經濟、公共健康、公平正義與永續性等不同面向,提出開創性的跨領域方法,協助永續發展成為一個可被學術研究及評量實踐的整合性領域。其他重要貢獻還包括主持聯合國千禧年計劃、千禧年鄉村計劃、建立並主持達成SDGs的全球最大智庫—聯合國永續發展解決方案網路(SDSN)、帶領並完成對全球極具影響力的「深度減碳路徑報告書」等。不論在學術領域、對世界領袖的建言、教育創新和全球永續發展推動與具體實踐上,均顯示薩克斯教授是位具備人文關懷、追求社會正義,有願景及具影響力的領導者。
在「悲天憫人的永續舵手」這部影片中,薩克斯教授暢談他從一個經濟學家到全球永續發展倡議者的心路歷程,相伴50年的妻子與共事多年的同事也分享薩克斯教授為追求社會正義的付出與堅持,如何系統性地推動永續發展目標及其激勵人心的迷人特質。近期他更針對貧窮線以下的人口,計劃向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提議,讓國際金融機構挹注5到10倍的資金在永續發展目標,以解決因疫情與戰爭引發的危機。觀看影片:https://youtu.be/rsZLuntglvI
mRNA疫苗的救世之路
這屆唐獎「生技醫藥獎」授予成功開發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mRNA疫苗的三位關鍵科學家:卡塔林·卡里科、德魯·魏斯曼和彼得·庫利斯,以表彰他們發現關鍵的疫苗學觀念和方法,進而成功開發對抗新冠肺炎(COVID-19)之mRNA疫苗。美國賓州大學的卡里科教授及魏斯曼教授發明了降低mRNA免疫原性的方法、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庫利斯教授開發了脂質奈米顆粒(LNP)系統,用以傳送mRNA疫苗。
要將RNA送進人體有兩大挑戰,首先,RNA會觸發先天性免疫反應;其次,RNA在人體內極易降解,難以送達標的細胞或器官。三位得主開發的新平台使用經過核苷修飾,可逃脫免疫系統的mRNA,克服了合成mRNA會被先天性免疫系統辨識而引發嚴重發炎反應的問題,並藉由脂質奈米顆粒的包裹保護,將mRNA有效送入人體細胞,使能自行產生病毒的棘蛋白,進而誘發B細胞產生中和抗體、訓練T細胞攻擊受感染的細胞等一系列適應性免疫反應。這些技術不僅徹底改變了疫苗學,更是蛋白質療法的典範轉移,正式宣告以RNA為療法的醫學新時代來臨。未來還可應用在其他病毒疫苗、個人化精準癌症疫苗、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甚至過敏病...等多重疾病的治療領域。
影片「mRNA疫苗的救世之路」敘述這三位不同領域的科學家數十年來對各自研究的堅持,以及促成彼此間合作關係的心路歷程。當他們回想起人類史上第一支mRNA疫苗宣布開發成功,得以對抗COVID-19時的心情?個性截然不同的三人給出了同樣觸動人心的回答。三位得獎人的不懈努力,拯救了無數性命,也開啟了嶄新的mRNA+LNP時代。觀看影片:https://youtu.be/pgOtvwj5hyk
為無聲之物發聲
曾任大英博物館東方文物部主任、牛津大學副校長,獲頒藝術史最高獎譽—弗瑞爾獎章,現為牛津大學中國藝術與考古教授的潔西卡‧羅森,因其精研中國藝術文物之成就,榮獲本屆「漢學獎」。羅森教授視野宏闊,見解精準,為無聲之物發聲,再現人之所未見。以往得獎者多集中在文學、歷史與思想史領域,著重對文字與文獻的解讀,羅森教授則以藝術史與物質文化研究見長,透過解讀考古出土文物,使人們看見物品背後的社會文化,豐富漢學內涵。
羅森教授專研中國青銅器、玉器,亦對墓葬文化有深刻的洞見,關注層面尤其著重中國與中亞鄰國的交流。羅森教授認為,每種文化都有其獨特的「物的言語(Language of objects)」,在不同的社會背景與信仰之下,器物展現在材質、形式與裝飾上的組合模式亦有所不同。羅森教授以其廣闊敏銳的視角,對照東西方的視覺系統,分析物品的脈絡,指認、解讀不同地區之間的文化關聯,具體證明東西方物質文化的相互影響。她近年的研究則從馬匹貿易切入,考察中國與歐亞草原諸族的貿易與交流,因而對絲路的起源提出了嶄新的詮釋。
羅森教授在影片「為無聲之物發聲」中,回想18歲時到耶路撒冷參加考古團,看到中東的遺址竟出土大量中國瓷器,引發她對中國文化與東西交流的興趣。曾在大英博物館工作二十餘年的羅森教授,不僅促成採訪團隊進入大英博物館拍攝,更親自導覽館藏中國文物,珍貴畫面與深入淺出的解說極富啟發性。觀看影片:https://youtu.be/IwtgUMMgW5M
亞太立憲的領航者
這屆唐獎「法治獎」授予來自澳洲的雪柔.頌德絲,以表彰她在比較憲法的開創性貢獻,特別是推動亞太地區的立憲工程。在極為嚴峻的環境中,頌德絲教授以其深厚的學養,引領亞太地區許多國家的立憲方針並提供建言,且數十年來,經由與國內外學者及政治工作者的積極交流、對話、合作,不斷拓展比較憲法的疆界。
身為墨爾本大學法學院首位女性正教授,現為墨爾本大學榮譽桂冠教授的頌德絲教授,不但是比較憲法研究的先驅,更是名經世致用的實踐者。她主張比較憲法的研究方法應廣納百川,不能只關注歐洲及北美的憲政發展,並以「基因庫」概念融合全世界的憲法經驗。透過國際專家學者網絡的合作,頌德絲教授走訪斐濟、東帝汶、緬甸、斯里蘭卡、尼泊爾、菲律賓及不丹等亞洲太平洋國家,推動立憲工程與憲政相關的討論。研究的實踐與經驗的累積,使頌德絲教授了解立憲工程最重要是能讓國家主導並符合當地狀況,如此才能有效的執行,因此她也積極與各地學者及工作者交流,從在地的觀點出發,找出屬於該國憲法上的重要議題與可行路徑。
「亞太立憲的領航者」影片敘述頌德絲教授如何從早年的成長經驗中對世界之大充滿興趣,更進一步將這樣的世界觀,帶入她的研究中,開啟她廣納百川的比較憲法之路。在訪談與故事中,頌德斯教授展現出多元包容的價值觀與源源不絕的活力,並傾盡心力的促進交流、提攜後進,協助亞太地區的學者與工作者,在艱困環境中一步一步建立起屬於自己的憲法。觀看影片:https://youtu.be/No38AlDorzo
唐獎得主八月來台領獎
原本計劃於2022年舉辦的唐獎週活動,礙於疫情順延一年,唐獎教育基金會將於8月初邀請第五屆唐獎得主們來台,舉辦唐獎第五屆領獎典禮、得獎人演講等系列活動,為台灣各界帶來國際最新知識與洞見,也讓民眾有機會能與唐獎得主們面對面交流互動,敬請拭目以待。進一步了解唐獎得主與相關活動:https://www.tang-priz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