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愛的尹創辦人、各位唐獎得主及家屬,還有來自海內外的每一位嘉賓,大家晚安!
「唐獎十年,志在典範」,我代表唐獎基金會的所有董事,感謝創辦人尹衍樑博士,以及協助唐獎基金會完成每兩年一次評選工作的所有學術審核委員,和支援後勤作業的全體同仁,是你們合力促成了「唐獎十年」,而有今晚盛會。今晚我們得以歡欣和感激的心情,又一次見證人類智慧在推動科技文明的光輝表現,並向典範致敬!很開心的是,第五屆六位唐獎獲獎人和他們的家屬,在全球新冠疫情減緩的此刻,都能親臨台灣,參與頒獎典禮。隨後幾天,他們將在中央研究院和幾所頂尖大學,以及科技研發相關的學術單位,以演講或座談等不同形式,和下一代的科學研究者和人文社會學者,分享他們的學思歷程和學術成果,共同為未來的人類社會建構出富有人文關懷的科技文明而努力!
唐獎成立於2012年,設立的宗旨是為了體現「學術進展,造福人間」的要義,尤其是後者「造福人間」,這是唐獎和世界上其他學術獎項的最大區別。也就是說,唐獎除了重視學術知識本質的卓越表現之外,更關心該學術成就對人類社會生活的影響力。從這一個層面而言,唐獎的四個獎項: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和法治,等同於為諾貝爾獎六個強調知識本質為核心的獎項(物理、化學、生理與醫學、文學、和平和經濟),補上了「知識應用於社會」的另一個向度。
嚴格說起來,知識由探索而解惑,且因深耕而精準,更在實用時,和環境(物理的或社會的)互動而產生複雜性、多樣性,和新的可能性。這樣動態的知識演化,形塑出我們現在所處的科技社會。這裡所謂的的動態知識體系,包括了Astro/Geo(天文/地理)、Bio/Eco(生物/生態)、Geno(基因)、Neuro(神經系統)、Cogno(認知)、Digito/ Info(數位/資訊)、Techno(高科技)、Material/Nano(材料/奈米)、Econo(經濟)、Medico(醫療),和Cultural/Socio(文化/社會),我把它們稱為11“O”,可以說,這11個複雜的知識體系所衍生的生活因素交錯互動,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的行為,最終反映在社會文化的質變,因而造成不停增能的複雜型態。
仔細看看現代人類的生活型態,就能深刻感受到何謂「不停增能的複雜型態」。我們承接20世紀的科技知識,走進了21世紀。在這短短的23年內,科技的進展不僅神速也更神奇。人手一機的雲端通訊網,改造了我們的生活(iPhone問世至今不過15年);知識累積的方式也因此有了巨大變化,而且對周遭環境的認識也完全改觀。真實和虛擬的世界並存,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混合實境(MR)正擴大育和樂的影響,而人工智慧(AI)已經無所不在介入各個不同領域的研發。在最尖端的生物科技研究裡,CRISPR基因剪輯技術出現(感謝三位唐獎得主Emmanuelle Charpentier、Jennifer A. Doudna、Feng Zhang),使科學家對所有生物(包括在海裡游的、陸上動的和不動的,以及天上飛的)的生命機能,具有逼近類似天主的神力。對太空的探究,太空物理學家已經繞過月球,到達其從未露臉的背面,而整合地球上八個地區的電波望遠鏡所觀測的影像數據,經由200多位資訊工程師的整合分析,讓地球上的人們可以「看」到5500萬光年外的「黑洞」。這些成就對現在地球正在承受的氣候變遷及永續發展,都將發生長遠的影響。
但人類知識和科技進展最耀眼的成就,顯現在人類的平均壽命由英國維多莉亞時代的45歲,提升到現在人(包括台灣人)的80有餘,在這百年之間就達到古人所求延年益壽的指標。若是在百年前,有人宣稱科學家能夠在如此飛快的時間內取得上述成就,應該會被視為天方夜譚。很顯然的,這些成就來之不易,更非偶然,其實就是眾多典範科學家的集體成就,這其中,包括了唐獎在「永續發展」和「生技醫藥」兩個獎項的歷屆得主,他們都是促成知識精進、應用得宜的典範科學家!
唐獎的另一個特色,也是它設立的核心價值,是強調維護社會安寧、促進族群和諧的理念和行動,所以有了「漢學」和「法治」兩大獎項。「漢學」表徵的是跨歐亞、跨語文、跨社會、跨族群、跨藝文及跨數千年的人類生存圖譜。漢是大漢,是超越時空、深入心靈(宗教、人倫、哲思)的生命景象。更具體的說,漢學不只有漢,而是「泛」漢的族群互動文化,貫穿四千年的文明表現,就是「漢學」的最佳詮釋。不知漢,論世也枉然!但沒有法治,空有自由和民主,社會發展不會穩健,而「永續發展、生技醫藥和漢學」所創造出來的人類文明,也都將淪為空談。
在結束致詞之前,我還要跟各位分享唐獎最令人感動、也最值得稱頌的成就:唐獎歷屆個人得主有30位,其中8位是女性科學家和學者。這個比例展現了唐獎的精神,不分性別、宗教,無論種族、國籍,所有以頂尖的研究成果及社會實踐引領全人類發展,就是唐獎肯定的專業人才。
再次感謝今晚的六位唐獎得主,你們都是科技文明的引導者,也是典範的實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