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大獎在哪頒? 唐獎著眼在地指標 (聯合新聞網)
2020.01.03
A- | A+
分享
文章出處

2020-01-03 08:58 聯合新聞網 台北訊

國際學術大獎諾貝爾獎歷史悠久,在全球學術界具有崇高地位,但卻鮮少人知道諾貝爾獎頒獎地點其實「搬家」過,其頒獎典禮並非百年來皆於同一地點舉行。而往年皆於國父紀念館舉行頒獎典禮的唐獎,今年也將移至新地點,體現中華文化精神更多元的樣貌。

 

諾貝爾獎成立於1901年。阿弗列・諾貝爾(Alfred Nobel)於遺囑中指定各獎項的評選機構:物理、化學獎由瑞典皇家科學院(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負責,生醫獎及文學獎則分別由卡羅琳醫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t)及瑞典學院(Swedish Academy)評選。除生醫獎外,其餘皆由瑞典皇家學院頒發,因此最初選於瑞典皇家音樂學院音樂廳舉行頒獎。

 

但自1926年斯德哥爾摩音樂廳(Konserthuset Stockholm)落成後,頒獎典禮改於該廳舉行。斯德哥爾摩音樂廳建立的主要目的有二,除了提供瑞典皇家愛樂交響樂團主要演出地點,更作為諾貝爾獎一年一度頒獎典禮舉行的固定場地。

 

Group photo of the winners and award presenters of the 2018 Tang Prize, with the founder (center) and the CEO (far right)

唐獎頒獎典禮前三屆皆於國父紀念館舉行,第四屆則移師2016年底啓用的台灣戲曲中心。二者皆擁有可容納千人以上的空間,不但具深刻的文化意涵,且為台灣的指標性建築。國父紀念館以國父孫中山先生「博愛行仁,天下為公」之理想為核心,弘揚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實踐,呼應唐獎「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台灣戲曲中心則著眼於藝術文化資產的傳承,和宣揚文化藝術的淬煉精神,是面向世界的重要文化櫥窗,與「華人面對全世界」的唐獎精神不謀而合。

 

自2012年成立至今,唐獎已邁入第八年,在國際上享有盛譽。歷屆得主皆具有開創性的學術成就及社會貢獻,唐獎得主也一直是全球呼聲極高的諾貝爾獎候選人。2018年,唐獎第一屆生技醫藥獎得主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和本庶 佑(Tasuku Honjo)摘下諾貝爾桂冠後,更開始有人將唐獎視為諾貝爾獎重要的參考指標之一。

 

唐獎第四屆頒獎年正式啟動,得主將於今年6月18至21日逐獎項公布,並於9月25日於台灣戲曲中心舉行頒獎典禮,及舉辦為期一周的唐獎周活動,包括歡迎酒會、頒獎典禮、晚宴、得獎人演講和大師論壇等,歡迎各界共襄盛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