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賡武:余英時是文史哲融會貫通的學者(聯合早報 )
2021.08.30
A- | A+
分享
文章出處

聯合早報

張曦娜/報導

 

王賡武教授於1960年在亞洲基金會補助下去美國訪問,在哈佛大學的時候,首次見到余英時和他的老師:國際漢學大師楊聯陞,但由於滯留美國的時間不長,而且彼此研究的領域不同,兩人沒有太多交集。

 

作為史學大家,余英時終身致力於探索中國思想史、文化史與社會。王賡武教授說,余英時對中國思想史的研究成果,在當今學術界是數一數二的。他擅於以現代學術研究的方法,以歷史為背景,探索中國傳統思想在不同時期的演變,對中國道統文化有獨特的詮釋。

 

所謂“文史哲不分家”,在學術研究上,傳統的學者文史哲是不分的。在王賡武教授看來,余英時確實是個能夠真正出入文史哲領域,而且“文、史、哲”融會貫通的學者。余英時治學深, 研究重點包括儒家在歷史上的流變,他將文史哲結合起來分析,以文化傳統為道統,而且做得非常成功。這一方面,他跟錢穆、陳寅恪兩位大師是很接近的。

 

王教授認為,余英時的研究方向和成就也跟他的出身有關,余英時從小在中國受傳統教育,文化底子十分深厚, 更深諳中國思想的核心概念。他的父親余協中也是歷史學家,曾在南洋大學歷史系執教。余英時曾在燕京大學歷史系肄業,但不久就離開北京去了香港,在香港新亞書院及新亞研究所就讀。

 

余英時自己曾說,錢穆的著作《國史大綱》對他影響很大,因為“它不是一部普通教科書,書裡有很多深刻見解”。王賡武教授說,余英時師從錢穆,而且繼承了錢穆的學統。但他又在中國歷史、思想史和文化史方面獨創己見。

 

在王賡武教授看來,余英時的影響力包括他提醒了世人,中國傳統思想如孔孟儒家思想、道家、宋明理學也講求平等自由,強調個人權利與尊嚴,士大夫階級並非完全聽命於政權。中國傳統不盡然是專制的,中國傳統知識入也追求民主、自由、人權意識,孔孟學說也建立在尊重人的觀念上,例如出自《孟子》的“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又如孟子提出的另一思想觀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都表述了儒家關於人權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