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思-永續教母看見台灣 (中時電子報)
2014.06.26
A- | A+
分享
文章出處

【中時電子報/謝錦芳】

有「東方諾貝爾獎」之稱的唐獎,上周陸續公布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與法治等四大領域得將名單,由於獎金高達新台幣5千萬元,比諾貝爾獎還高,備受矚目。

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去年底創辦唐獎,希望藉由幫助時代的先驅者,啟動人類社會文明的新視野,成為21世紀永續發展重要推手,讓世界邁向更美好未來。

莫為經濟毀環境


首屆唐獎永續發展獎頒給挪威前總理布倫特蘭(Gro Harlem Brundtland),被稱為「永續發展教母」,1987年於聯合國大會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強調追求經濟發展之際,必須兼顧環境保護與社會公義。

台灣企業家成立唐獎,表揚這位世界級領導人,肯定其推動永續發展的卓越貢獻,這是台灣的榮耀;與此同時,唐獎也為台灣帶來深刻反省的機會。今年9月,布倫特蘭將首度來台領獎,並分享其推動永續發展的心路歷程。我們期待「永續教母」所見所聞,是一個追求永續發展的台灣,而不是只為經濟成長,不惜摧毀環境的台灣。然而,台灣正走在永續的軌道上嗎?

如果台灣是一個追求永續的寶島,怎會有國際級企業長期偷排廢水汙染河川?又怎會有國營企業放縱關係企業把工廠爐渣棄置農田?記錄片《看見台灣》中,許多青翠山巒變成癩痢頭,河川變成五彩調色盤,政府拿不出有效辦法改善,如今為紓解都市房價壓力,內政部竟要開放國家公園內開民宿、闢魚塭,如此一來,國家公園還算是國家公園嗎?更何況,以開民宿、闢魚塭方式來紓解都市房價壓力,豈不是緣木求魚?

環境品質惡化、租稅扭曲與財政惡化,均嚴重影響後代子孫的福祉,許多國家紛紛進行綠色稅改。中研院《賦稅改革建議書》指出,自1990年代開始,包括挪威在內的北歐國家開始推行綠色稅改,課徵環境稅(如碳稅、空汙費)取得收入,減輕社會福利負擔或降低其他有扭曲性質的租稅,以達成雙重紅利的目標。

有鑑於此,中研院建議政府課徵環境稅,將稅收用於對低收入戶補貼,建設永續交通系統,既可增加財政收入,改善環境品質,又能促進經濟成長,改善所得分配,增強國家動能,何樂不為?遺憾的是,財政部以一句「適當時機納入考量」回應,似乎毫無改革誠意,令人扼腕。

全民都應該自省


政府為拚經濟,似乎無暇顧及永續發展,遲遲未能建立綠色稅制的結果,無法讓製造汙染的企業付出應有的代價,也無法帶動高汙染、高耗能產業轉型,最後環境品質惡化的代價則由全民承擔。唐獎頒發之際,台灣的政府、企業和個人都該自省,究竟願意為永續做出什麼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