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立於2012年、有「東方諾貝爾獎」之稱的唐獎,去年受新冠疫情影響,第五屆頒獎典禮延後至2023年8月1日舉行。現年68歲的薩克斯任教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也擔任永續發展中心主任。
11年來,薩克斯從無到有參與17項SDGs的制定及倡議,建立智庫系統「聯合國永續發展解決方案網路」(SDSN),努力協助各方達成共識。
此外,針對15個世界主要國家在能源、產業轉型及科技研發治理面向上,提出具體的「深度減碳路徑報告書」,獲頒永續發展獎實至名歸。然而,近年國際情勢劍拔駑張,看在積極倡議消除貧窮、糧食安全和環境永續的薩克斯博士眼中,滿是擔憂。
「永續發展目標的進展很糟糕,在許多面向上不進則退。」薩克斯特別指出,過去三年全球歷經疫情和俄烏戰爭,儘管各國認同SDGs目標,卻沒有一個達標。SDG16、SDG17分別是「和平、正義與制度」及「伙伴關係」,彰顯全球必須合作才能實踐永續目標,實際上卻事與願違。
薩克斯直搗問題核心在於「錯誤的決策方向」,「美國固守主宰全球地位的心態,幾乎不願與中國大陸或俄羅斯對話,甚至將重心放在貿易制裁和軍備展演。」這也導致7月底於印度舉行的20國集團(G20)會議上,難就氣候變遷和俄烏戰爭達成共識。
每天都在聯合國工作的薩克斯,感慨聯合國本身沒有資金,也沒有實質的執行權,充其量只是國家聚首的地方,更遑論目前強國間不再對話,這是最大的危險。他認為,落實永續發展目標最有效的方式即開啟「有建設性的對話」,各國領導人共商永續發展的方法、需要多少成本、誰將資助各項計畫?「我們從來沒有這樣的討論,這是全球治理一大缺失。」
尼日位於非洲撒哈拉沙漠中最貧困、動盪的薩赫爾地區(非洲北部撒哈拉沙漠到中部蘇丹草原地區之間),飽受政變、乾旱和飢荒之苦,人民預期壽命僅50至60歲。薩克斯曾多次前往薩赫爾地區工作,目睹人間煉獄。回到美國後,宛如平行時空,沒人關心非洲的極貧與動盪,讓他十分衝擊。
台灣能源缺乏長期策略,建立東亞電網或成解方
貧窮、飢荒問題乏人問津,就連能源系統、全球脫碳等議題,也因地緣政治、軍事主義及經濟制裁,難以對症下藥。薩克斯認為,美國政治被少數大型遊說團體把持,包含軍工複合體、國會、大型石油公司等。美國參議院能源和自然資源委員會主席、西維吉尼亞洲參議員喬・曼欽(Joe Manchin)就擁有兩家煤炭公司,邁向潔凈能源之路道阻且長。
反觀台灣2050淨零路徑圖中,提出能源占比50%天然氣、30%燃煤、20%再生能源,薩克斯直言「這不是策略、不是去碳化,而是即興演出。」當全世界都在推行去碳化,台灣天然氣及燃煤加總起來的占比卻高達80%,以出口導向的台灣更該擔心產品是否難以走出國際。
薩克斯坦言,台灣做出2025非核家園的決策,卻缺乏長期的能源策略。他解釋,核能仍被視為可行的能源來源之一,未來50年,核融合的潛力可期。台灣應思考在有核電及沒有核電的情境下,有哪些能源選擇,並進行成本分析和影響評估。
他提出大膽想法,「我希望中國大陸、台灣、日本和韓國能共同建設大型電網系統,連結大東亞地區。」他以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GEIDCO)為例,是首個由中國大陸發起的國際組織,在世界各地尋找再生能源,透過布建電網連接。
薩克斯說明,電網是解決能源問題的關鍵,但成本高昂。與其各國單打獨鬥,若能建立東亞電網,串連中、台、日、韓,甚至加入蒙古,善用戈壁沙漠豐沛的風能與太陽能,將有助於邁向零碳未來。
薩克斯感嘆極端氣候頻傳,已嚴重威脅人類生存,「解決方案必須來自專業知識,不能只靠道德和信念。」他呼籲各國將政治因素放在其次,思考讓人類社會永續發展的解方,否則情況只會愈來愈糟。但以目前國際政治現實來看,薩克斯的提案還真的不容易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