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八斗子漁港到羅馬俱樂部,陳振川如何讓世界看見台灣永續實力?
2025.08.28
A- | A+
分享
文章出處

 

媒體:遠見雜誌

記者:陳育晟

攝影記者:黃菁慧

陳振川,一位走過學界、政界、國際舞台的土木工程學者,不只在921與莫拉克災後重建中扮演關鍵角色,更將循環經濟與永續理念深植台灣工程實務。如今,他成為全球頂尖智庫「羅馬俱樂部」正會員,與世界領袖並肩而立,不僅是個人榮耀,更是台灣永續專業獲得國際肯定的時刻。

 

他把國外第一手的工程學問帶回台灣,也在921大地震、莫拉克風災後的重建扮演重要角色,更把國外各領域一流專家邀請到台灣。而現在,他更成為羅馬俱樂部(Club of Rome)在台灣極少數的正會員(Full member)。

 

他是國際知名土木工程專家、唐獎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台大土木工程系特聘教授陳振川,曾在馬英九政府歷任行政院政務委員、工程會主委、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執行長,以及行政院雲嘉南區聯合服務中心主任。

 

羅馬俱樂部是研討國際政治、經濟問題的知名智庫,包括CNN創辦人透納(Ted Turner)、金融巨鱷索羅斯(George Soros)、英國前首相布萊爾(Tony Blair)、靈長類動物學家珍古德(Jane Goodall)都是成員之一。

 

羅馬俱樂部對世界人口快速增長的模型分析結果,收錄進報告後,出版為書籍《成長的極限》(The Limits to Growth)1972年出版以來,至今仍影響深遠,甚至使聯合國在該年成立人類環境會議。說羅馬俱樂部是國際永續浪潮的先驅,一點也不為過。

 

扎實學問後盾,用誠與勤打動眾人

 

陳振川能進入國際頂級智庫,與國際巨擘齊名,不只憑藉他40多年來在工程永續專業的耕耘,更和他「勤」與「誠」的人格特質有關。

 

走進採訪現場,即便陳振川還在上一場會議,但會議室桌上已充滿堆積如山的資料,每一份都用螢光筆劃上重點,一旁還有他親筆寫上,密密麻麻的筆記。

 

「從過去到現在,每一次採訪他,都像是在上課,上完課還可以拿到老師印製的大量資料與講義,」一位曾在陳振川擔任工程會主委時,主跑該部會的記者至今仍記憶猶新。

 

用行動實踐永續,從小開始做起

 

但陳振川和一般學者的最大不同是,在論理之外,具體實踐所學,論述也相當接地氣。「永續工程的核心就在實踐,而且要從身邊的人事物開始做起,再逐步擴及社會、全世界,」他透露,這種觀念其實深植在他的成長歷程當中。

 

在基隆八斗子漁港長大的他猶記,成長過程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周遭山與海的美,父親也嚴格要求他養成隨手關燈的習慣,成為他永續觀念重要啟蒙。

 

一直到台大土木工程系畢業後,他到美國陸續取得萊斯大學(William Marsh Rice University)土木工程碩士、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土木工程博士,返國後一面回到母校台大教書,一面也把國外最新的循環經濟、減碳概念帶進工程實務界當中。

 

例如1980年代,中鋼、台電把煉鋼、燒煤所產生的爐石和飛灰直接傾倒至大海,造成嚴重環境汙染。甫回國的陳振川就投入研究,成功把這些工業副產品轉化為高品質的建材,甚至還讓中鋼成立專門的爐石子公司——中聯資源。

 

打造高強度混凝土,解決爐石、飛灰汙染

 

陳振川解釋,由爐石、飛灰製成的材料,可產出高流動性、高強度的混凝土,強度是一般混凝土的三倍,而且還能減少材料消耗,延長建築物的使用壽命至少百年以上。

 

目前,台灣用爐石、飛灰代替水泥,替代率已經高達42%,意思是每100公斤的水泥當中,就有42公斤是爐石、飛灰等工業副產品,不只替代率在全球名列前茅,更廣泛應用在台北車站前雙子星大樓等重要建築。

 

除了在材料上力行永續,陳振川更成為永續傳教士,把相關理念推廣至工程界。身為行政院國家第一屆永續發展委員會國土資源組的共同召集人,他是全台第一個把土木工程和永續直接連結的專家。

 

「土木工程師就是21世紀的永續發展工程師。」他強調,土木工程和社會、經濟、環境、災害等面向關係緊密,每一位工程師都對社會、環境有重大責任。

 

2006年,擔任亞洲土木工程聯盟(ACECC)會長期間,陳振川更與時任台北市長郝龍斌、慈濟基金會等41位各國代表,在台北101簽署「亞洲高峰會ACECC台北永續發展宣言」,把永續發展觀念傳播至國際工程界。

圖/陳振川與國際巨擘齊名,不只憑藉他40多年來在工程永續專業的耕耘,更和他「勤」與「誠」的人格特質有關。黃菁慧攝

 

921大地震到88風災重建,都扮演吃重角色

 

正因不斷把學術理論應用在實際工程實務上,面對反應時間短、衝擊大的天然災害,陳振川總被賦予關鍵角色。

 

例如,1999年的921大地震後,擔任災後重建民間諮詢團工程與防災組召集人的他,就推動運用「補強加固」方式,成功讓70多棟受損集合住宅維持安全、堪住狀態,節省大量建材消耗。

 

另外,震後拆除的大量建築廢棄物,也在他協助之下,轉化為可再次利用的資源,一方面避免資源浪費,另方面也阻止另一場環境浩劫的發生。

 

2009年8月的莫拉克風災災後,他也因為災後重建表現可圈可點,從工程會副主委升任為主委,並兼任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執行長。

 

當時,莫拉克颱風雖然強度只是中度颱風,卻在肆虐台灣的短短五天內帶來暴雨,在阿里山觀測站更測得台灣史上最高總累積雨量2884毫米。

 

此外,由於阿里山地區驚人雨量影響,多座橋梁嚴重受損。陳振川認為,阿里山是國際級觀光景點門面,因而擬定「再造阿里山風華」計畫,採用永續公共工程理念進行重建。從2009至今,歷經無數極端氣候下的暴雨侵襲,這些橋梁和道路仍能維持順暢運作。

 

 

 

完整報導從八斗子漁港到羅馬俱樂部,陳振川如何讓世界看見台灣永續實力? | ESG遠見 - 永續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