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獎推動永續發展(文匯報)
2017.06.14
A- | A+
分享
文章出處

來自美國的狄培理教授(William Theodore de Bary)是國際知名的漢學權威,在接近七十年的學術生涯中,編寫過三十本以上的專書,是美國儒學開創性人物。他一生桃李滿門,縱使已九十多歲,仍孜孜不倦地從事教育和研究工作,他在漢學研究上作出偉大的貢獻,使他獲得了2016年唐獎的漢學獎。

 

香港有邵逸夫爵士設立了「邵逸夫獎」,表彰在學術及科學研究或應用上在近期獲得突破性的成果,和該成果對人類生活產生深遠影響的科學家。而台灣則有企業家尹衍樑設立的「唐獎」,鼓勵人們推動永續發展。有感於全球化的進步與發展,在人類享受文明的豐厚果實與科技所帶來的便利之時,人類亦面臨氣候變遷、貧富差距、社會道德式微等考驗,為鼓勵世人重新省思永續發展的中庸之道,尹衍樑於二零一二年十二月設立唐獎。早前,唐獎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陳振川應邀來港介紹唐獎予香港公眾認識。

 

諾貝爾獎、邵逸夫獎等均多數以獎項的設立者命名,但唐獎則不同,據陳振川介紹,唐獎的「唐」,其實取自唐朝的「唐」,因唐朝是一個宗教、文化、民族融合的朝代,其大融合促使了唐朝盛世,以「唐」字命名,可令人見其名而想起中華文化所體現的精神。唐獎的獎項分為四大領域,陳振川表示,台灣時任「總統」馬英九出席第一屆唐獎頒獎典禮時,以唐朝首都長安引申出「長」、「治」、「久」、「安」四字,每個字分別代表一個獎項。

 

「長」代表「永續發展獎」,旨在表彰對人類永續發展所作的特殊而重大之貢獻,尤指經由科學與技術的創新與發展所締建之貢獻。「治」代表「法治獎」,以獎勵對法治理念或實踐有創新,進而對法治之實現貢獻卓著之個人或機構。「久」代表「漢學獎」,其廣義之漢學,包括研究中國及相關之學術,如思想、歷史、文字、文學、藝術(不包括文學及藝術創作)等,該獎旨在表彰漢學領域之成就,並彰顯中華文化對人類文明發展之貢獻。「安」意指永保安康,則代表「生技醫藥獎」,該獎用以表彰具原創性之生物醫學及藥物研發之科學研究,對於重要疾病之預防、診斷及治療有明確之影響,以生技醫藥解決人類疾病的問題,有助於人類健康之增進。

 

陳振川表示:「唐獎和其他獎項的不同之處在於獲獎者除了能在該領域發現新的問題外,亦要提供可行的解決方案,必須有實際的貢獻,任何種族、性別、國籍的人均有平等的獲獎機會。自二零一四年起,唐獎每兩年頒發一次,提供每一項獎金新台幣四千萬元整,並提供得獎人研究補助費新台幣一千萬元,每個獎項均設獨立評選單位作評選,每屆每一獎項之得獎人最多為三人。」創立人尹衍樑希望藉唐獎的成立,激勵世界各地人才發揮所長,積極投入與分享人類未來永續發展研究與成果,致力為世界社會帶來創新價值與改變。■文:朱慧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