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台北16日電)唐獎漢學獎得主狄培理傳出在美國自宅安詳過世,唐獎基金會執行長陳振川獲悉後,表達了震驚與不捨,他也再度表彰一位西方人士,對漢學傑出貢獻的推崇,更重要是由唐獎活動過程中,幫他正名狄培理。
陳振川說,熟悉國際漢學都知道「狄百瑞」的名號,從1953年開始在美國教授中國思想,一生出版30多本專書,參與編撰的教材,至今仍是歐美大專生認識儒家文化所必讀。
去年6月狄百瑞(William Theodore de Bary)成為唐獎獲獎人後,狄百瑞透過清大教授向唐獎基金會指出,他的中文名字被出版社弄錯30多年,其實應是「狄培理」,由國學大師錢穆所取,希望藉由這次機會,向華人社會正名。
當時已經97歲的漢學大師,中文名字應該是「狄培理」,名字是來自前國學大師錢穆的手筆;狄培理年輕時曾到訪燕京大學(今北京大學前身),和錢穆一同學習。錢穆當時以英文名字(deBary)音譯,取了接近又富有哲思的中文名字「培理」。
錢穆是第一屆唐獎漢學獎得主余英時的恩師,狄培理也曾多次公開說,錢穆是他最敬重的人物之一。
唐獎基金會執行長陳振川表示,「狄百瑞」應是香港新亞書院在1980年代出版著作時,不小心譯錯。華文圈就這樣弄錯了30多年,直到去年開始透過唐獎完成「正名」。
陳振川說,狄培理「正名」非常有意義,唐獎基金即配合更正,讓華文圈和媒體,重新開始使用「狄培理」。
陳振川表示,狄培理去年得獎時已經97歲高齡,無法來台領獎,他的女兒和徒弟代表參加頒獎典禮,並在台灣各地舉辦座談會,與民眾、青年學子,一同分享狄培理的學術理念,本來計劃率唐獎人員,今年下半年親訪狄培理,再與他交流與請益,傳出他的過世,令人萬分遺憾,這個世界又痛失一位令人敬仰的漢學專家,有人稱他為「西方孔子」,是有其意義的。1060716
國際儒學先驅 狄培理為西方研究亞洲奠基
(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16日電)近日去世的國際漢學權威狄培理研究儒學多年,曾主持東方經典翻譯計畫,為美國的亞洲研究奠定良好基礎,畢生致力史學研究,搭起儒家與當代世界的橋樑。
狄培理(William Theodore de Bary)的漢學研究,是西方學子認識儒學的窗口,他參與編撰的教材,至今仍是歐美大專生認識儒家文化所必讀,他還曾主持哥倫比亞大學東方經典翻譯計畫,翻譯逾150本典籍,為美國的亞洲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礎。
作學問相當嚴謹的狄培理,儒學研究始自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他的博士論文經過長達40年的增修,才正式出版,可見他作學問的態度。他也常廣邀學者交換意見,切磋有關新儒家的見解,引領東、西方學術的焦點和潮流。
雖然1970年代因「屆齡」退休,但他從未真正退休,熱愛教學的他持續授課,同時指導學生碩博士論文,繼續將其對亞洲文化、漢史學的愛傳遞給下一世代。他關注中國傳統思想中的自由、民主觀念,對儒學有闡揚之功,也不乏誠懇的批評。
狄培理認為,儒學傳統並未將自由等概念轉化為法律制度,保護基本的公民權益,儒家君子不像西方的先知,沒有上帝賦予的感召力,儒學也未具備西方教會般的權力。除此之外,最關鍵的還是「君子」與人民脫節,社會影響有限。
生前獲獎無數的狄培理,2014年曾獲得美國國家人文獎章(National Humanities Medal),在白宮接受美國總統接見,表彰其對人文學術研究的傑出貢獻,去年再榮獲第二屆唐獎「漢學獎」殊榮。
唐獎基金會去年公布「唐獎」漢學獎得主時,仍沿用過去華文圈使用的「狄百瑞」譯名,但後來狄培理透過友人向唐獎基金會表達,希望藉此機會在華人社會將「狄百瑞」正名為「狄培理」。
中央大學中文系主任楊自平也表示,還好去年唐獎基金會在狄培理教授生前幫他正名,彌補了狄培理教授的遺憾。106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