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發展怎麼做 德專家:適應力是關鍵 (中央社)
2018.05.04
A- | A+
分享
文章出處

(中央社記者張茗喧台北5日電)隨著自然資源耗盡,永續發展成為全球共同面臨的挑戰。德國專家表示,透過教育、資訊傳播培養人們的「適應力」是重要關鍵,如此才能在危機來臨時保有危機意識、隨時因應。

德國的機械工程專家克萊納(Matthias Kleiner),2007至2012年曾任全球最大研究資助機構之一的德國研究基金會主席,2014年接任德國萊布尼茲協會主席,致力解決教育、科學研究及技術領域所提出未來可能面臨的問題。

「適應力是未來的重要關鍵字」克萊納日前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時表示,面對自然資源快速耗盡,人類若想永續發展,必須及早做好準備,在面臨重要事件時保有危機意識並有因應的能力,共同建立一個有適應力的社會。

為此,各界應強化教育及資訊傳播效果,克萊納強調,尤其是有助達到聯合國2015宣布的17項永續發展目標有關的訊息,如落實氣候行動、性別平權、乾淨能源和創新等等議題。

舉例來說,台灣企業家尹衍樑2012年設立「唐獎」,就是落實永續發展的一大典範,不僅凸顯重要的社會問題,更促進知識的追求,同時也讓年輕人有新的目標可以追尋,強化科學的研究發展。

克萊納對於2位唐獎永續發展獎的得主布倫特蘭(Gro Harlem Brundtland)和羅森費爾德(Arthur H. Rosenfeld)表達讚揚,強調他們的見解和科學對人們生活產生好的影響,也希望唐獎能為研究提供更多人才,促進人類福祉。

除此之外,串連學術界及產業界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更能集思廣益提出解決方案,克萊納認為,「知識的生產和應用,不該是單向的生產線」,而是透過雙方密切地互動,以永續發展為出發點,共同激發出新的創意和構想。

然而,在創新的過程中,一旦研究涉及人類胚胎幹細胞應用領域時,必須時刻警惕可能造成的後果,思考是否需要不計一切代價進行研究,畢竟胚胎幹細胞研究雖然可望治療許多疾病,也可能影響子孫或下一代,同時也有許多道德層面問題有待思考與討論。(編輯:陳清芳)107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