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使方濟各公開發表環境通諭的是他── 唐獎得主拉馬納森
2018.08.10
A- | A+
分享
文章出處

天主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今年六月與全球最大石油企業領導人會談,呼籲採取措施扭轉氣候變遷,是延續3年前發表環境通諭之行動。而促使向來關注環境議題的方濟各,首次公開發表氣候變遷嚴重性,並指出全球暖化是最富裕的10億人之行為,造成30億無辜及無助人類災難的關鍵人物是他──2018唐獎永續發展獎得主維拉布哈德蘭•拉馬納森(Veerabhadran Ramanathan)。

宗座科學院理事會會員、現任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教授拉馬納森向唐獎教育基金會透露,當年他向方濟各提出全球暖化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富裕國家極端的消費主義,讓那些最不需為全球暖化負責的人(難民和窮人),承受最多全球暖化的後果。促使2015年氣候變遷再次引起關注,起頭的就是羅馬天主教宗方濟各。

方濟各在世界祈禱日發表的教宗通諭《願祢受讚頌》(Laudato si'),公開呼籲世界正視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問題,並指出全盤的社會轉型過程,人們需認知氣候變遷問題既是世代之內,亦是世代之間的倫理議題。而氣候變遷的趨力,50%~60%應歸咎於最富裕的10億人之行為;35%~45%則應由中低收入的30億人負責;5%~10%則歸因於最窮困的30億人,他們至今仍依賴燃燒生物燃料和固態煤炭以滿足烹煮等基本需求。未被抑制的氣候變遷將對人類整體和所有物種造成嚴重影響,而最窮困者將承受其最惡結果帶來的苦難。因此,我們應強化衛生體系,並在深受氣候壓力與風險所苦的窮人身上,投注更多心力,為達成全球永續性和社會正義所需全盤的社會轉型。

精於科學數據研究之氣候學家經由世界宗教道德領袖,簡單幾句話,讓眾多人瞭解氣候變遷不僅是科學問題,更是道德問題,是拉馬納森由基礎科學研究帶出社會責任的另一層具體實踐。

出生於印度馬德拉斯(現為清奈)的拉馬納森,率先提出氟氯碳化合物(CFC)也屬於溫室氣體,並提出大氣黑碳是僅次於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提醒世人注意二氧化碳以外之溫室氣體,如甲烷、一氧化氮及對流層臭氧等對全球暖化的影響,並促成孟加拉、加拿大、瑞典及美國等33個國家和聯合國的環境規劃署發起了「氣候和乾淨空氣聯盟」,希望能減少短生命期的氣候汚染物。其研究不但具有科學創見,同時對全球永續的議題,提供了極好的科學支撐,2018獲頒唐獎永續發展獎。

唐獎第三屆得獎人,分別是永續發展獎的詹姆士•漢森(James E. Hansen)、維拉布哈德蘭•拉馬納森(Veerabhadran Ramanathan);生技醫藥獎的東尼•杭特(Tony Hunter)、布萊恩•德魯克爾(Brian J. Druker)及約翰•曼德森(John Mendelsohn);漢學獎的宇文所安(Stephen Owen)和斯波義信(Yoshinobu Shiba),以及法治獎的約瑟夫.拉茲(Joseph Raz),來自歐美日等國共8位得獎人。

第三屆唐奬週九月19至28日登場,拉馬納森將於九月下旬將來台灣參加唐獎頒獎典禮,22日在福華文教會館發表唐獎得奬人演講,以「氣候變遷:我的科學之路及其解決之道」(Climate Change: A personal journey into the science and its solutions)為題發表演說,即日起開放免費報名,名額有限,歡迎上活動網頁報名:http://www2.tang-prize.org/signup/index.aspx

另外, 28日在中興大學發表「曲線彎轉:氣候變遷解決之道」(Bending the Curve: Climate Change Solutions)大師論壇。報名及活動訊息,請洽唐獎網站或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