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獎八位大師演講 內容振聾啟聵
2018.09.23
A- | A+
分享
文章出處

為讓台灣各界可以充分了解唐奬第三屆得獎人的專業成就及影響力,唐獎教育基金會22日舉辦四場「唐獎得獎人演講」,主講人學養豐厚,內容振聾啟聵、發人深省。

這四場演講都在台北福華文教會館舉行,場次分別為:上午場的法治奬得獎人約瑟夫•拉茲(Joseph Raz),以及生技醫藥奬得獎人東尼•杭特(Tony Hunter)、布萊恩•德魯克爾(Brian J. Druker)及代表約翰•曼德森(John Mendelsohn)的中央研究院院士洪明奇;下午場的永續發展奬得獎人詹姆士•漢森(James E. Hansen)及維拉布哈德蘭•拉馬納森(Veerabhadran Ramanathan),以及漢學奬得獎人宇文所安(Stephen Owen)和斯波義信(Yoshinobu Shiba)。毎場約有三、四百位專業人士參加。

第一場主講人約瑟夫‧拉茲,由牛津大學英國法教授保羅·克雷格(Paul Craig)主持。

拉茲主講「法自身之品性」,提出法治主義五大原則,包括安定、公開、普遍適用、可預測性、不溯及既往,意即讓受規範的客體,包括統治者、被統治者都能了解法是什麼,讓統治者能夠依法治理,而被統治者知道自己是如何被統治。

他並表示,法治有一個重要原則,即是避免政府為所欲為,政府要向大家公布決策背後的理由,而且理由必須是公正、沒差別待遇的,讓大家有機會提出自己主張、聽取各種不同資訊。但法治主義要變成公共文化的一部分,必須與教育、政治的對話相互結合,法治才有辦法真正落實。

在回答記者有關轉型正義的問題時,拉茲以戰爭為例表示,即使是戰勝國家,戰後也可能是災難的開始。一般認為,轉型正義是更重視人道、公道的,取代不人道、不公道的,但要小心,事實未必如此,過度追求轉型正義,可能造成災害。就算是政權轉移,也不要忘了大家還是生活在同一個國家,應該要尊重彼此,亦即不管轉型正義是透過司法途徑或是和解手段,務必要記得「我們都在這片土地生存下去」。

第二場主講人為三位生技醫藥獎得主東尼‧杭特、布萊恩‧德魯克爾及洪明奇院士(代表約翰‧曼德森),並由加州大學總校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錢煦主持。

洪明奇1982年在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後,成功分離出HER2/neu,1990年從E1A的基因上找到抗癌療效,在腫瘤治療與研究上都享有盛名。

杭特發現蛋白質酪胺酸的磷酸化和酪胺酸激酶為致癌基因,才能夠讓德魯克爾及曼德森承先啟後,促成標靶治療在臨床上的成功應用。三人專注癌症研究,對標靶治療有重大貢獻。

在記者會上,杭特、德魯克爾、洪明奇及錢煦四人就精準醫療或個人醫療的未來發展,輪番接力答覆,並強調將來的精準醫療或個人醫療,會從「對症下藥」、「對人下藥」,走到「對病情下藥」,關鍵在於找到正確的原因,未來的預防醫學或醫療,勢必要兼顧遺傳基因、生活環境及作息習慣。

第三場主講人為永續發展獎得主詹姆士‧漢森,以及維拉布哈德蘭‧拉馬納森,兩人都以氣候變遷為主題。由中央研究院院士劉兆漢主持。

漢森說,他出生佃農之家,有幸走上學術研究之路,發現過去年長一輩大量消耗石化燃料換取社會發展,外部成本卻由下一代承擔,對下一代來說並不公平。為了潔淨環境,他不惜和政府機關角力四度被捕,因為「我們這一代人責無旁貸」。

拉馬納森分享多年來的研究所得,以及他結合聯合國的環境規劃署發起的「氣候和乾淨空氣聯盟」,希望能減少短生命期的氣候汚染物,推動家庭烹飪使用潔淨能源、影響數百萬民眾健康的Surya計畫,降低對暖化的威脅。

在記者會上,針對台灣的核能政策,漢森和拉馬納森坦言,反核與擁核各有仁智之見,在很多地方都是,至於具體作法,必須在地的人民根據客觀需求與可能的風險,自行評估、決定。但是均對氣候變遷提出急迫性,而呼籲大幅減少使用造成溫室效應之石化燃料及污染所致健康問題應該重視。

漢森並建議,應該針對各種能源的優劣建立一套客觀可量化的數據資料,各國政府及科學家都有責任,向年輕一代提出開誠佈公的研究,比較並說明核能、化石燃料、再生能源對健康的影響,以期讓能源議題的討論能夠更加公開透明。

最後一場的主講人是宇文所安和斯波義信,主持人是哈佛大學講座教授王德威。

宇文所安以文同畫竹,經蘇軾《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一文轉述而廣為流傳,後被衍化為著名成語「胸有成竹」,為他主講的題目「文學裡面的意義:胸中之竹與腹中之竹」破題,述說文人墨客的情誼,以及中國文學與意境之美。

斯波義信利用大量的史料古籍,說明中國從早期從輕商,到北宋、南宋之後,因為交通與社會分工以及社會移動,尤其是商人為支應政府所需,說明「中國史上商人的社會地位」隨時代變遷與需求而改變,其中,以福建最為明顯。

在記者會上,宇文所安說,他翻譯杜詩是供略懂中文的讀者下載賞析,譯詩不受平仄與韻腳的限制,文選則針對不懂中文的讀者為主。

對華僑很有研究的斯波義信說,華僑對家鄉的最大貢獻,是把賺到錢,大筆大筆送回家鄉,這些在僑報都有詳實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