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時人文研究獎受重視 黃進興:嚴謹度僅次於唐獎
2018.12.28
A- | A+
分享
文章出處

余英時先生人文研究獎邁入第四屆,在人文學界深受重視。今年得主來自美國、香港及台灣等共6位得獎人,今(28日) 於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舉行頒獎典禮。中研院副院長黃進興表示,該獎涵蓋文史哲所有人文類別,獎勵全球華人優秀研究者,獎金優渥、競爭激烈,評審團無不拋開門戶之見,純粹為了專業學術考量,「嚴謹度僅次於唐獎」,具有鼓勵學術後進之胸懷與視野。

該獎分設「專書寫作獎」及「博士論文寫作獎」,每獎項3名,獎金分別為每名新台幣36萬元及新台幣24萬元。專書寫作獎,由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歷史系助理教授姜學豪、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許暉林,及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游逸飛3人榮獲;博士論文寫作獎,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博七徐聖凱、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博七黃怡君,及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博五楊中薇3人獲獎。其中,姜學豪、游逸飛和楊中薇因人在海外及授課等因素不克出席。

榮獲專書寫作獎的許暉林表示獲獎深具「特殊意義」,因他高中時期第一次讀到余英時先生的著作,開啓了他對文史研究的興趣,今日得獎讓他重溫對學術研究的初衷。

他利用文學/環境問題來重新定義各種關鍵的文學概念,從《老殘遊記》小說切入,並跨足生態史視角,試圖了解17至19世紀小說的生產脈絡,非常具有創新性。他並指出了一個關於全球現代性興起前夕的跨文化的大問題,迫使我們重新思考文學,知識和歷史偶然事件之間的多重軌跡。最重要的是,他試圖強調為什麼文學作為從國家想像到文化生產的複雜問題的指標。相信書成後將對學界有重要的貢獻。

博士論文寫作獎得主徐聖凱則表示,獲獎代表各界對自身的肯定,也意味著自己將有更大的責任與使命,期望《日治時期臺灣的公共休閒與休閒近代化》之博士論文,能展現更高的學術價值。

他提到現今主流研究有許多小而美的文本,但顯少有涉獵到本質性及整體性問題的研究。例如你可以找到各座公園的歷史研究,但沒有完整的公園史研究,因此,他研究日治時期台灣的公共休閒活動,試圖從「整體性」的視角,透過殖民地營造的「公園」空間,做為「公共休閒」在日治時期發展與變貌的觀察對象,並進一步分析在公園這個空間中各種活動所映射的「公共休閒」的內涵與特質。該計畫格局宏大,在研究論點上也頗具創新性,並關照台灣人「休閒」意識的轉變,對台灣史研究來說無疑是一重要突破,因而獲獎。

另一位得主黃怡君則對人物的任官經歷,如一個人如何從小官逐步升遷至大官深感興趣。為釐清西漢官吏的選任與遷轉問題,她以官階高低為次,分六部各論其來源、轉調與升遷,並大量引用出土簡牘資料,足見其對史料所下的紮實工夫,研究潛力值得肯定;同時,她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新的切入角度,將察舉與考課一併考慮,甚有發揮的空間而獲獎。

余英時先生人文研究獎,是首屆唐獎漢學獎得主余英時運用唐奬研究補助經費指定設立,並由唐獎教育基金會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辦理,自2015年起為期五年,每年評選在人文學研究領域深具潛能的研究者,鼓勵年輕學者投入漢學、人文研究領域,為中華文化投注更多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