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漢學家宇文所安 詮釋嶄新的杜甫
2019.10.17
A- | A+
分享
文章出處

唐獎漢學獎得主宇文所安(Stephen Owen)應科技部及國立臺灣大學聯合邀請再度來台, 14日上午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舉行首場演講。「我們好像有了一個全新的杜甫,杜甫又再活一次。」中研院文哲所所長胡曉真,是宇文所安任教哈佛大學時的學生,再次聆聽老師解析杜甫詩作,仍覺深受啟發。

 

哈佛大學「詹姆斯‧布萊恩特‧柯南德校級教授」宇文所安是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院士,以唐詩研究獨步全球,也是古典詩文的翻譯大家。2018年以開創漢學新局,為東西比較文學理論及實踐帶來突破之貢獻,榮獲唐獎肯定。

 

宇文所安指出,杜甫寫詩慣常以小喻大,亦擅長運用文學經典中的意象談論生活中的瑣事和煩惱,為詩作開創空間注入幽默感。他以「詩聖與烏雞」為題,解析杜甫詩作饒富層次的意涵。他舉杜詩<催宗文樹雞柵>為例,杜甫以「其流則凡鳥,其氣心匪石」描述家中橫衝直撞的烏雞,其中「心匪石」源自大雅之作《詩經》中的「我心匪石,不可轉也」。以高尚典雅的詩經詞彙描述下里巴人的養雞生活,杜詩散發一種諷刺的幽默,看似輕鬆實則嚴肅。透過日常瑣事的描寫,亦隱晦地表達對社會和政治現象的諷刺,展現其詩歌所能傳達非凡的複雜性。杜甫詩歌的獨到與幽默之處,讓宇文所安為之著迷,以8年時間埋首翻譯杜甫詩作1400首,將杜甫帶向全世界。

現場有觀眾提問,為何杜甫的幽默消失在宋代文學評論家的眼中?宇文所安表示,語言,隨著時代變遷運用的方式截然不同。宋人對杜甫時代的創新用法習以為常,反而覺察不出語言運用的新意。因此,他認為身為當代人,我們很幸運有很豐富的歷史材料,可以研究字詞如何隨著時間流逝產生變化,也就能夠察覺杜甫詩歌語言中的細微差別,以及其所乘載的多層次意義。胡曉真總結:「藉著現代學術新的眼光,我們可以從很多不同的角度來詮釋杜甫。」

 

接續還有一場主題演講及一場學術座談,分別於昨(16日)在臺灣大學舉辦,主題為「最後一個古典詩人(?):為吳文英作」(The Last Classical Poet (?): For Wu Wenying);10月20日在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學院,係楊牧文學講座之一,演講主題為「跨越內在的邊界」(Over the Borders Within)。

 

除了學術活動,宇文所安此次來台也特地走訪唐獎教育基金會,由基金會執行長陳振川盛情接待,席間提及全球規模最大的亞洲研究組織「美國亞洲學會」(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AAS) 會長杜贊奇(Prasenjit Duara)教授7月來台雙邊商討交流合作,將於2020年3月19日至22日年會期間,邀請其發表唐獎專題演講,促進漢學領域的國際學術交流。(活動資訊請見:https://www.asianstudies.org/conference/)

 

響應宇文所安精彩學術演講,基金會除全程錄影提供各界上網收看外,更將於10月25日起於唐獎官方粉絲專頁舉辦留言抽獎活動,參與者將有機會獲得限量版宇文所安親筆簽名之《持志以恆:唐獎第三屆得主的故事》新書乙本,及由屢獲國際大獎的常勝軍知本形象廣告有限公司設計的悠遊卡,最新資訊歡迎鎖定唐獎官網唐獎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