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傑哈諾佛:國際大獎導引趨勢觀點
2019.12.10
A- | A+
分享
文章出處

諾貝爾獎得主、唐獎國際諮議委員阿龍·傑哈諾佛(Aaron Ciechanover)受生策會之邀,在「台灣醫療科技展」重頭戲之「創新論壇」發表演講,6日上午特前來唐獎教育基金會參訪,他指出國際指標性大獎,是導引世界焦點、匯聚尖端技術,及搭建學術與人民之間的橋樑。

 

對於唐獎和其他許多國際大獎,傑哈諾佛認為一個獎項要建立國際知名度,必須有嚴謹的評選過程,評選委員在專業領域獨立作業,不受外界干擾,才能選出優秀的得主,對於唐獎亦採取嚴謹專業的評選作業,甫擔任唐獎國際諮議委員的他,有很高的期待。他也表示,得獎人也可以藉由獲獎後的聲譽,成為這個獎項的大使,吸引大眾對其研究領域投入更多的關注,以創造更大的連結和更廣的影響力。

 

傑哈諾佛是以色列理工學院傑出教授,因發現泛素調解的蛋白質降解,與阿夫拉姆·赫什科(Avram Hershko)、歐文·羅斯(Irwin Rose)共同獲得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

 

一同來訪基金會的還包括俄羅斯神經化學學會主席麥可‧烏格魯莫夫(Michael Ugrumov),以及俄羅斯女醫師聯合會主席奧爾加‧岡查洛娃(Olga Goncharova)。身為腦神經科醫生的烏格魯莫夫對2018年唐獎生技醫藥獎得主在標靶治療方面的貢獻特別感興趣,岡查洛娃則談論到加強台俄醫師雙方交流的重要性。

 

三位生技醫療專家此行來台,除參訪基金會,主要是受生策會邀請出席在台舉行全球醫學業界的重量級活動「台灣醫療科技展」,深入瞭解台灣與國際相關產業和技術的發展趨勢,並在創新論壇發表演講,暢談觀點。

 

傑哈諾佛在創新論壇以「全新思維:個人化精準醫療世代下的新藥研發策略」為題發表演講,完整勾勒藥物開發與個人化醫療革新進程。他提及,早期藥物大多靠偶然發現,如青黴素和阿司匹林,即便不理解藥理機制,仍可透過不斷實驗進行藥物篩選,但此篩選方法已不敷適用,因為人和人有很大的差別,即使是雙胞胎,他們的基因也存在差異,所以,相同疾病和同樣的藥物治療,在不同兩個人身上,會有截然不同的反應。

 

隨著時間與科技進展,2000年下一代藥物開發辦法出現了,就是對人類基因組進行測序。基因編輯技術如今發展非常迅速,宣告精準醫療時代來臨。這方面的研究會越來越深入,可對疾病進行個人化的診斷,病人對於自己的 DNA 將有深入的瞭解,甚至透過基因測序可以知道人體內產生了哪一種基因變異,來及時的預防,這就是未來醫學具備的特性。

 

伴隨著新醫療方式,傑哈諾佛表示,我們仍面臨許多挑戰,包括技術方面、複雜的生物倫理問題,以及此類藥物開發的成本,可能會大幅上漲等,但這就是科學前進的方向,未來醫療將更加精準有效,副作用更小,最終的結果對人類而言仍是樂觀的。

 

烏格魯莫夫則在論壇演說探討「神經退化性疾病早期診斷與預防治療之新策略」,針對目前現有因應帕金森氏症之策略,不論是找出發病的分子機制,發展創新的藥物,或用細胞療法在病人的腦中植入特定的神經細胞等,他認為皆不如開發早期診斷與預防治療,才能有效降低神經退化的速率,並且延長無症狀期的時間,讓病人的生活品質大大提升,更預言,如果可以將帕金森的進程減慢一半,花在看護與復健的支出可以降低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