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切COP25 漢森:徵收碳費是減碳最有效方式
2019.12.11
A- | A+
分享
文章出處

今年全球氣候會議(COP25)有近兩百國代表與會,針對巴黎氣候協定提出實行細則,在溫室氣體排放不減反增情況下,減少碳排和規範碳交易機制是主要協商重點。唐獎得主、全球暖化研究專家詹姆士•漢森(James E.Hansen)長年關切該議題也表示,要迅速減少化石燃料的排放,可行策略是以碳計價與碳補貼方法,促使包括石油、天然氣、煤炭的價格提高,誘使企業和民眾改變消費習慣,達成碳減量。

 

喚起大眾對氣候變遷的意識上,漢森一直扮演關鍵角色。1988年擔任NASA哥達太空研究所所長時,他於美國國會公開聽證會上宣告「全球暖化已經發生了」,其証詞成為讓世人更加體認全球氣候變遷議題的一個重要轉捩點。2008年,他和團隊硏究發現,平和及穩定氣候系統所能容許的二氧化碳濃度上限是350 ppm,但1980年末,全球二氧化碳的濃度就已達此數值。他認為各國應限制全球二氧化碳濃度不超過450 ppm,接著減低至350 ppm,而要達成此目標,各國應有使化石燃料逐漸退場的機制,搭配經濟誘因,並加強技術發展,將全球由化石燃料主導的能源經濟型態,轉型至永續發展的乾淨能源。

 

當前主要解決方法是以碳計價與碳補貼方法,確實反應資源使用成本。漢森表示,藉由提高化石燃料的使用成本,透過市場機制減少化石燃料使用,徵得的碳費以「費用和紅利」模型(fee-and-dividend model)全數回饋大眾,這也是目前經濟學家普遍認為是國家減少碳排放量最有效的方法。

 

從化石燃料公司課徵的錢必須全數回饋大眾。漢森強調,否則可能引發像法國反燃油稅的「黃背心運動」(yellow vest)示威一樣的抗爭。

他認為「費用和紅利」模式的優點在於其是漸進的,因為大多數低收入者所獲得的紅利,會多於他們在化石燃料費提高後所支付的費用。此機制將刺激經濟消費,創造就業機會,並使基礎設施現代化。

漢森表示,歐洲「民間公民氣候組織丹麥分會」(Citizens Climate Lobby, the Danish chapter) 正在發起一項倡議,期望收集一百萬個簽名,迫使歐洲議會對徵收碳費和發放紅利的計劃進行投票。他們目前已蒐集到四萬個簽名,期望以民間力量推動法令施行。此觀念做法很難一個人一個人溝通解釋,但是如果有更多組織了解碳減排的現實層面,他們可以帶動促成議會投票表決。

美國的「民間公民氣候組織」(Citizens Climate Lobby)目前擁有五百多個分會,會員人數超過十七萬人。漢森相信,他們最終可以使國會採納增加碳費和發放紅利的計劃。


至於中國方面,漢森認為徵收碳費的優點將大幅減少空氣污染及碳排放。如果像其他國家一樣公平的分配紅利,它將提高社會正義。富裕的人會損失一些錢,但他們負擔得起。一般大眾會很高興看到政府採取行動應對污染,並獎勵那些努力限制其碳足跡的公民。

最後,漢森強調西方國家必須明白一點,現今雖然中國是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國家,但是氣候變化與累積排放量是成正比的。中國每人平均累積排放量遠低於美國、英國和德國。但是,將來有一天,我們將意識到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各國必須合作,才能有效減少氣候失調問題,以維護我們的生存空間。

 

除非美國和中國同意提高碳費這個方案,氣候問題將無法解決。漢森提及中國最大的排放源是燃煤,因為他們在發電廠和工業供熱方面有巨大的能源需求。為了我們共同的利益,他建議中美合作建立現代化安全核電站,開發使用非能動安全系統的小型模組化反應爐(modular, passively-safe fission reactor),因為它可持續提供比燃煤更便宜的電力,也是最安全的能源,對環境的傷害最小。

 

2018年漢森和維拉布哈德蘭•拉馬納森(Veerabhadran Ramanathan)兩位學者因在氣候變遷及對地球環境永續性衝擊的議題上,具有開創性傑出研究,榮獲唐獎永續發展獎。漢森目前將唐獎研究補助費投注在對於氣候變遷的想法和行動,詳可參閱「氣候科學之認識與解決方案」(Climate Science, Awareness and Solutions Program)網站。https://csas.earth.columbia.e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