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一生的關鍵 中研院副院長黃進興憶余英時
2022.07.26
A- | A+
分享
文章出處

採訪/林于茜、文/李皇萱、圖/黃敬峰

 

 

「沒有余老師,我根本不可能做中國的研究」。

 

黃進興,中央研究院副院長,其學術專長為中國思想史及宗教文化史、史學理論,並以孔廟研究著稱。自1983年獲得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學位旋即回國,投身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文筆極佳的他,除學術著作外,也出版過暢銷書《哈佛瑣記》和《學人側影》2本散文集,紀錄博士生涯所見所聞,以及因緣見過的各路學人,讓人得以一窺大師的日常。

 

這裡面也包括他的老師─一代史學泰斗余英時。

 

每每提起先師余英時,黃進興總自嘲老師對他的點評,始終不出這六個字─「早熟又不成熟」。黃進興說,余英時為人謙和,和他交談過的人都倍感如沐春風,但對他而言老師「非常嚴厲」、「常常挨罵」。黃進興強調,余英時「不是胡亂罵你,而是以理性的方式指出缺點。」更重要的是,「他每次給我的批評,對我學問的轉折非常關鍵。」就像畢業論文研究的主角清朝理學家李紱,也是老師交給他的功課,因知者甚少,無所依傍,必須自己將文集一冊一卷的念完,一磚一瓦的堆疊出自己的東西,在老師嚴格地指導下,他才得以擺脫西方及二手研究的影響,為研究功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余英時的建議不只在求學的那六年,也包括婚姻這樁人生大事。

1983年,黃進興拿到博士準備返台時,老師更擔心他孤家寡人,感情空白,臨別之際叮囑他,如果遇到喜歡的女孩子「三個月就要完成你偉大的感情事業,不要拖八年,八年一定失敗。」後來,他秉承師訓,不負厚望娶回妻子吳詠慧,這個名字也成了他後來寫散文出書的筆名。

 

又譬如2016年接任中研院副院長一職,繁忙的行政事務對研究工作影響甚鉅,黃進興心裡十分懊惱。

 

有天,他再寫信給余英時,訴說自己內心的焦慮和沮喪,老師竟直接來電告訴他,「你現在多寫一篇、少寫一篇,已經沒有差別了。」直言以他現在的年紀及身分地位,應該去幫助別人,而非追求自身研究的精進。「你現在的時間要花在栽培、幫助年輕的學人,而不是超越巔峰。」聽老師這麼說,黃進興笑稱,自己開始日行一善,每天幫助一名年輕人。

 

提倡發揚中華文化不遺餘力的余英時,對後生晚輩的提攜愛護不僅於親授的學生王汎森、陳弱水和黃進興等人。2014年獲唐獎漢學獎後,他將1000萬研究補助金成立「余英時先生人文研究獎」,爾後5年時間共獎助30名年輕學者和博士生從事人文研究。

 

一通電話、一次見面、一場閒聊,牽起兩人長達四十多年的師徒情誼,從美國匹茲堡大學轉到哈佛大學念書,進入大師雲集的學術殿堂,也是拜余英時所賜,黃進興的學術研究方向更從西方文化研究轉向鑽研中國歷史。

 

倘若還有機會遇到余英時,他會想跟老師說什麼?黃進興說,自己也當老師四十年了,接觸過那麼多學生,自認當年資質並不足以進入哈佛就讀,何以老師當年會允他入哈佛念書呢?是他一直以來最想問、也最不敢問老師的問題,只是還沒鼓起勇氣開口,老師就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