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時辭世週年唐獎設專區緬懷 唐獎首屆漢學獎得主2014來台留珍貴影像
2022.07.28
A- | A+
分享
文章出處

去年8月1日,唐獎首屆漢學獎得主余英時教授在美國寓所睡夢中逝世,一代史學家殞落,留給世人無限的感傷與懷念。為緬懷故人,唐獎教育基金會選在明(7/29)日余教授辭世週年前,於官網推出余英時紀念專區(https://www.tang-prize.org),公開集結2014年來台領取唐獎、參與唐獎週活動的珍貴影像、書信手稿、墨寶、余英時人文研究獎學子感言等所製作的余英時電子影像紀念冊、余英時紀念影片,並收錄余英時在台多場演講錄影、頒獎實況影片,是余英時教授生前最後一次來台的完整紀錄,藉此向余教授致敬,也邀請全球民眾重溫大師的深厚學養與人文風采。

 

2014年唐獎首屆漢學獎頒發給余英時教授,以表彰其「深入探究中國歷史、思想、政治與文化,以現代知識人的身份從事中國思想傳統的詮釋工作,闡發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論述宏闊、見解深刻,學界久已推為海內外治中國思想、文化史之泰斗。『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為傳統學者治史之宗旨,余教授以其研究撰述與人生實踐,對此語做了最佳的現代詮釋。」中研院丁邦新院士在唐獎頒獎典禮上如此介紹:「在六十年的研究與教學生涯裡,余先生作育英才無數,著作等身,而且幾乎每一部都很重要。他從早年的【歷史與思想】到晚近的【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史的起源試探】,總數接近六十部,論文多達四百多篇,而且篇篇都是擲地有聲。」

 

除學術成就外,提攜後進不遺於力的余教授也培養出多位中研院士、兩岸三地的文史學者。中研院副院長黃進興院士在紀念影片中提起恩師對自己的影響:「沒有余老師我根本不可能做中國的研究。」余教授在2014年獲得唐獎殊榮後,為鼓勵年輕學者投入人文研究領域,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生命力,更將唐獎獎金中的1000萬元研究補助費,委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設置「余英時先生人文研究獎」向全球開放申請,自2015年至2019年為期五年,經過嚴謹的評選程序,五屆共有30名優秀的博士生或年輕學者獲獎,得以順利完成論文或專書寫作並深受鼓舞與啟發。研究獎得主之一、現任中研院史語所助研究員孔令偉分享:「忝獲余英時人文研究獎,給我一些人文關懷的自我期許,因為我覺得不能辜負余先生對我們這些後輩的關愛,自己也有一些責任來為學界或者是為台灣社會做一些事情!」

 

2014年來台領取唐獎時,余教授曾自述因健康因素,長達六年未至台灣,一直很懷念,現在有機會重臨故地,很是高興。為邀請余教授來台受獎,2014年唐獎教育基金會陳振川執行長親自赴美邀請及說明,台北醫學大學閻雲講座教授也於同年赴美,就健康面給予安心赴台建議,加上余教授多位在台學生們的盛情邀約,最後在北醫妥適安排確認健康情況下,促成了這趟深具歷史性之行程。8天緊湊且愉悅的唐獎週行程,余教授給予台灣兩場珍貴的演講,包括唐獎得獎人演講—「中國史研究的自我反思」、唐獎大師論壇—「談人文修養」,前者余教授分享自己如何研究中國歷史,有自傳的性質,也呈現中國歷史的思想在過去60、70年的變化,後者則論述人文方面修養的重要性,特別是民主制度更需要人文修養做為基礎。深入精采的內容都完整收錄在唐獎余英時紀念專區。

 

值余教授逝世週年,我們緬懷之際,更莫忘他在2014年唐獎頒獎典禮時對於漢學未來發展的深切期許:「今天我們處在一個全球化加速前進的時代,因此漢學的動向也迫切需要進一步發展,隨之而來就是漢學的陣營必須不斷擴大,我誠懇希望唐獎可以吸收更多的青年才俊,將新鮮的觀點和見解帶進漢學的世界,這是我最大的希望。」

 

唐獎所獎助之「漢學」,意指廣義之漢學,包括研究中國及其相關之學術,如思想、歷史、文字、語言、考古、哲學、宗教、經學、文學、藝術(不包含文學及藝術創作)等領域。漢學獎旨在表彰漢學領域之成就,並彰顯中華文化對人類文明發展之貢獻。唐獎漢學獎歷屆得主橫跨文學、歷史、思想史等各領域,除首屆得主余英時外,第二屆漢學獎得主為有西方孔子之稱的狄培理。第三屆漢學獎得主為宇文所安及斯波義信,前者以唐詩研究馳名世界,亦是古典詩文翻譯大家;後者則是日本史學泰斗,系統性分析與刻劃宋代經濟史的全貌。第四屆漢學獎得主為著名歷史學家王賡武,透過細究中國歷史上與南方鄰國的複雜關係,以此獨特的視角理解中國,對於華人的世界地位的詮釋有新穎重要的貢獻。最新一屆漢學獎則頒發給為無聲之物發聲、精研中國文物的藝術與考古學者潔西卡·羅森。

 

 

 

 

 

 

關於唐獎

有感於全球化的進展,人類在享受文明與科技帶來便利的同時,亦面臨氣候變遷、新傳染疫病、貧富差距、社會道德式微..等種種考驗,尹衍樑博士於2012年12月成立唐獎,設立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及法治四大獎項,每兩年由專業獨立評選委員會(邀聘國際著名專家學者,含多名諾貝爾獎得主),不分種族、國籍、性別,遴選出對世界具有創新實質貢獻及影響力的得主。每獎項提供5千萬獎金,其中含1千萬支持相關研究教育計畫,以鼓勵世人投入探索21世紀人類所需,以頂尖的創新研究成果及社會實踐引領全人類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