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獎NGO得主籲立即建立氣候賠償基金 主辦國埃及應正視氣候變遷與各式危機之關係
2022.11.17
A- | A+
分享
文章出處

COP 27持續進行,繼日前唐獎永續發展兩屆得主維拉布哈德蘭•拉馬納森及布倫特蘭夫人相繼指出必須將建立氣候韌性的行動聚焦於最貧窮的30億人身上及呼籲各國關注氣候解決方案後,2020年唐獎法治獎兩個NGO得主也以開發中國家角度提出建言。身為阿拉伯國家,黎巴嫩的法律實踐進程(The Legal Agenda)呼籲主辦國埃及應正視氣候變遷與社會、政治、經濟、人權等不同危機間的關係,也應從南方國家的角度思考本次會議的目標。孟加拉環境法律人協會 (Bangladesh Environmental Lawyers Association,簡稱BELA)在COP27上除了倡議應建立體現平等原則和歷史責任的氣候賠償基金,也分享孟加拉經驗,主張社區共識以及人民在氣候變遷減緩與調適的重要性。

 

本次BELA受邀參加多場周邊會議與記者會,其中在氣候正義館(Climate Justice Pavilion)關於「社區共識作為氣候變遷減緩與適應的手段」的會議中,BELA執行長Syeda Rizwana Hasan批評孟加拉政府以英文撰寫環境影響評估報告,並以智慧財產權為由不願意公開,杜絕社區參與,忽視社區共識,這樣的報告無疑是漂綠(Green Washing)的行為;而在「人民對氣候危機的解方」會議中則談及孟加拉經驗:「在孟加拉,1600萬民的農夫保留了2萬個品種的稻米,他們有自己的種子銀行。在危急時刻,他們願意分享他們的種子,以抵抗乾旱及高鹽份的土地。」肯認社區與人民最為了解自身生活的土地,對減緩與調適氣候變遷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

 

BELA的研究律師 Bareesh Hasan Chowdhury則在國際地球之友(Friends of the Earth International)的記者會中對COP27開會至今的發展做出評論,他認為政府們現在應勇敢地對於損失與損害做出決定,建立一個體現平等原則和歷史責任的氣候賠償基金,而不是留待COP29再討論,且該基金絕不能成為加劇發展中國家不公平債務的另一種工具,而應以補助的形式,幫助發展中國家解決非由他們造成的問題。

 

另一方面,首次做為COP 27主辦國的埃及面臨許多討論。The Legal Agenda長年透過公民與訴訟的力量,推展法治並促進人權保障,更將視角拓展到整個阿拉伯世界,其中也包含本屆COP27主辦國埃及。The Legal Agenda點出,環境政策在阿拉伯國家相較於其他議題較為邊緣,但這屆輪到非洲舉辦的COP 27會選在埃及而非其他國家有其原因,埃及在氣候變遷方面持續進行改革,讓環境政策從僅關注汙染轉向關注永續發展,並試圖與NGO合作,現在也制定了2050年氣候變遷行動計畫,將氣候變遷納入憲法並改革興建太陽能電廠,努力達成國際降低碳排的目標。

 

然而The Legal Agenda也指出,國內外對埃及的質疑聲浪不曾停歇,埃及的都市化政策與環境政策該如何取得平衡?埃及國內的人權、政治、經濟危機仍未解,公眾對氣候變遷政策的參與依然不足、言論自由與研究自由受到諸多限制,本次的會議是否僅是漂綠,抑或是開放的機會?人權問題、政治經濟危機以及國際環境政策的南北差距,甚至是「綠色殖民主義(Green colonialism)」的質疑,身為非洲國家以及會議主辦國的埃及,該如何看待自己的立場,以及取得政策與環境的平衡是個重要的問題。

 

2020年唐獎法治獎首次頒發給三個非政府組織,分別是位於黎巴嫩的法律實踐進程(The Legal Agenda)、孟加拉的孟加拉環境法律協會(Bangladesh Environmental Lawyers Association)及哥倫比亞的實現正義: 法律、正義暨社會中心 (Dejusticia: The Center for Law, Justice and Society),以表彰其在法治基礎挑戰嚴峻的環境中,爭取個人、社會與環境正義的努力。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的難題,他們在國內靈活運用公共倡議及司法策略,促使政府積極作為、修改環境政策,也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正義的維護,以開發中國家的角度提供經驗與倡議,共同追求永續發展,對於全球法治與環境正義有重大貢獻。

 

關於唐獎】                 

有感於全球化的進展,人類在享受文明與科技帶來便利的同時,亦面臨氣候變遷、新傳染疫病、貧富差距、社會道德式微..等種種考驗,尹衍樑博士於2012年12月成立唐獎,設立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及法治四大獎項,每兩年由專業獨立評選委員會(邀聘國際著名專家學者,含多名諾貝爾獎得主),不分種族、國籍、性別,遴選出對世界具有創新實質貢獻及影響力的得主。每獎項提供5千萬獎金,其中含1千萬支持相關研究教育計畫,以鼓勵世人投入探索21世紀人類所需,以頂尖的創新研究成果及社會實踐引領全人類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