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無法取得共識而延長一天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8次締約方會議(COP28)昨(12/13)日閉幕,近200個與會國共同達成從化石燃料轉型決議,主要內容包括2030年前,全球再生能源發電量增為目前3倍、能源效率提高1倍、正式啟動「損失損害基金」…等。「在2030年以前減少甲烷排放」最終協議條文更呼應了2018年唐獎永續發展獎得主維拉布哈德蘭•拉馬納森(Veerabhadran Ramanathan)38年前的呼籲。COP28主席賈比爾提到這是峰會史上首度提到甲烷與減量,也是首次最終協定納入關於化石燃料的文字。
2018年唐獎永續發展獎得主維拉布哈德蘭•拉馬納森(Veerabhadran Ramanathan)是研究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的先驅,早在1985年即和同仁探討「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對全球暖化所產生的影響,包含了甲烷、一氧化二氮及對流層臭氧等。他推動了第一次「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對氣候系統衝擊的評估會議,主要參與機構包括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及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會議總結指出「非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對全球暖化的效應和二氧化碳是同等重要。
他對大氣中甲烷的研究,對了解「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影響地球氣候提供了重要的科學證據,也因為他的研究,包括了孟加拉、加拿大、加納、墨西哥、瑞典及美國等國家和聯合國的環境規劃署發起了「氣候和乾淨空氣聯盟」,目標希望減少短生命期的氣候汚染物,目前共有33個國家加入此聯盟。
近期,拉馬納森博士也進一步闡述減少甲烷、HFC(氫氟碳化物) 等短期氣候污染物以使變暖曲線向下彎曲,是建立氣候韌性的三大支柱之一,應在未來25年內轉型太陽能、風能等再生能源以及透過碳捕捉來快速、永續地扭轉暖化曲線。其他兩大支柱還包括適應力及社會轉型。適應力分為三個階段:減少不平等、從地方到國家的協調努力、確保糧食和水安全以及世衛組織的空氣品質標準並特別關注氣候變遷「熱點」,如亞馬遜流域、小島嶼國家、非洲旱地..,等;社會轉型則包括人類、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的轉型,以減緩、適應和恢復氣候韌性。
此外,發展基因編輯平台CRISPR的2016年唐獎生技醫藥獎得主,也是2020諾貝爾獎得主的珍妮佛•道納(Jennifer A. Doudna)也在今年媒體受訪中振奮地提到,CRISPR可以幫助我們應對氣候變遷,目前已有一些支持和改善動物健康及其對氣候影響的研究計劃正在進行,包括研究CRISPR能否精確改變乳牛胃中的微生物組,進而減少牛隻們排放強大溫室氣體甲烷等。
【關於唐獎】
有感於全球化的進展,人類在享受文明與科技帶來便利的同時,亦面臨氣候變遷、新傳染疫病、貧富差距、社會道德式微..等種種考驗,尹衍樑博士於2012年12月成立唐獎,設立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及法治四大獎項,每兩年由專業獨立評選委員會(邀聘國際著名專家學者,含多名諾貝爾獎得主),不分種族、國籍、性別,遴選出對世界具有創新實質貢獻及影響力的得主。每獎項提供5千萬獎金,其中含1千萬支持相關研究教育計畫,以鼓勵世人投入探索21世紀人類所需,以頂尖的創新研究成果及社會實踐引領全人類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