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下紮根、向上提升 唐獎做的不只是一場頒獎典禮
2016.09.25
A- | A+
分享
文章出處

一場隆重的頒獎典禮背後,其實隱含著唐獎創辦人尹衍樑根深柢固的信念:「知識從教育而來」,唐獎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陳振川也表示:「唐獎在做的就是文化與創新。」頒獎典禮除尊榮唐獎得主的創新研究與貢獻,更重要的使命是教育推廣的工作,尤其是連結世界各領域頂尖專家學者,共同為當今社會所關注的議題盡一份心力。中央研究院廖俊智院長則肯定唐獎以「世界級」的高度與眼界,展現出期望世界永續發展的宗旨與目標。

 

唐獎第二屆頒獎典禮今(25日)下午於國父紀念館盛大舉行,首屆生技醫藥獎得主本庶 佑(Tasuku Honjo)、法治獎得主奧比‧薩克思(Albie Sachs),以及各領域專家學者,包括諾貝爾得主野依良治、知名建築師安藤忠雄、Prof. Cheryl Sanders、中研院李遠哲前院長、翁啟恵前院長、廖俊智院長、王德威院士等近50位院士,Matthias Kleiner德國Leibnis Association 之會長、Steve Tsang 英國諾丁漢大學教授、日本國際賞中村洋治執行長、台大楊泮池校長等、台大及台科大等校外籍生、國防大學戰略學員、各國駐華使節人員、各國在台商會,國內各大學及高中之校長、院長、敎師同學代表,產官學界代表等近2200人共聚一堂,恭賀與肯定本屆得主的卓越成就和影響力。

 

全世界70億人口,愈加快速消耗地球能源,要如何有效平衡與控制?近半世紀前,亞瑟‧羅森費爾德(Arthur H. Rosenfeld)已看見此議題的重要性,提出當年大家都沒聽過的「能源效率」,並一頭栽進能源效率政策推動與科技研發,尤其是人類建築環境的能源效率,以致於今日我們得以享受能源科技的便利性,這些成就為人類的永續發展做出了「特殊而重大之貢獻」。2016唐獎「永續發展」獎項頒給羅森費爾德,不做第二人想。

 

羅森費爾德特透過事前錄影方式表達獲得唐獎是他「莫大的榮譽」,即便因身體不便無法前來,但他特別推薦其傑出弟子、現任美國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的部門負責人阿胥候.卡吉爾博士(Dr. Ashok Gadgil)代表來台領獎,並由其在28日於中興大學與相關專業學者與談,主題為:「Key Lessons from Dr. Art Rosenfeld: how to solve hard real-world problems and make a sustainable world」。 

 

永續發展獎由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博士頒發,卡吉爾代表領獎。

 

「生技醫藥獎」頒發給3位科學大師,包括伊曼紐‧夏彭提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珍妮佛‧道納(Jennifer A. Doudna)及張鋒(Feng Zhang),三人合力開發出一個精準、有效率且易於使用的基因體編輯平台,讓生醫科學與疾病治療邁向革命性的發展。

 

擔任介紹人的中央研究院院士龔行健形容人類基因體就像有30億顆珍珠的項鏈,而基因體編輯功能就像要從三十億顆珍珠中找出壞掉的珠子,用剪刀把它剪掉,再換上好的珍珠,幾乎是有如大海撈針般的不可能,更別說修理了。這種情況需要非常精準的導航定位系統 (GPS),協助剪刀找到壞掉的珠子,才能在正確的位置下刀。科學家長久以來夢想有朝一日可以有效地編輯人類的基因體,為醫療帶來貢獻。夏彭提耶、道納與張鋒三位博士所開發的CRISPR/Cas9平台,編輯基因體的效率與精準度都是空前的。

 

CRISPR/Cas9平台原本就已經對科學與醫藥界產生巨大的衝擊,這可從這領域的研究著作快速增加看出端倪。2010年時,這方面的研究還不到50篇,到了2015年已經多達1100篇,顯示相關領域對此平台興趣濃厚,趨之若鶩。這個平台深具潛力,用途極廣,可修復先天缺陷的基因、消除致癌的突變基因、切割入侵的病毒DNA等,未來在農業與其他領域的應用亦是無可限量。「今天,能夠對這三位科學大師的非凡成就予以肯定,我們感到非常榮幸。」龔行健表示。

 

生技醫藥獎由諾貝爾得主野依良治頒發,夏彭提耶表示,感謝評審委員肯定CRISPR╱Cas9的貢獻,期能進一步了解生命奧秘,繼續在微生物學領域貢獻心力。道納表示,今天的成就是研究室所有同事的貢獻,唐獎是對大家的肯定。張鋒則說,以謙卑的心情接受這個獎項,因過去眾人研究的成果,讓他們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來進行研究。

 

幾世紀以來,文明之間的隔閡斷層,引發國家與族群間的各種衝突,發生在車臣、阿富汗等地的戰爭,就是文明衝突的結果。唐獎「漢學獎」得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榮譽教授、中國思想史泰斗狄培理(William Theodore de Bary)強調不同文化傳統需溝通對話,五、六十年代,當學術主流皆以外在觀點理解漢學時,狄培理試圖跳出西方定見,倡導文化內部研究,重新開啟東西偉大文明對話,改寫世界新秩序。

 

首屆漢學獎得主余英時表示狄培理獲獎實至名歸,並表示其比哈佛大學「中國通」費正清教授更具影響力,改變了美國及西方社會研究中國思想的方式,掀起全球漢學研究熱潮,開創儒家思想研究新天地。余英時進一步表示,唐獎的肯定對狄培理及唐獎基金會本身都是光榮之事。

 

「漢學獎」得主狄培理(William Theodore de Bary)因年事已高深感遺撼無法親自來台,但也透過錄影畫面表示,很榮幸獲得唐獎殊榮,並表達儒家思想對其個人的發展深具意義,這些經典呼應了當今世界的問題,有助於了解當代政治社會問題的道德面,並特別介紹他的女兒布瑞特(Brett de Bary),她不僅非常熟悉父親的研究,本身也是美國康乃爾大學亞洲學系教授,為日本現代文學及影片與比較文學專家,是個獨立自主的學者,非常適合代表他來致詞與受獎。

 

今年獲得唐獎漢學奬後,狄培理正式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亞洲與中東委員會主任之職務交接給鄭義靜副主任(Dr. Rachel E. Chung),並將唐獎獎金一部份供做研究敎育使用之1000萬元臺幣,指定交由鄭義靜主任運用。狄培理表示,鄭義靜是他多年來在哥大發展亞洲人文及核心課程之夥伴,最能掌握他的學思,及經由鄭義靜博士在過去幾年所建立之「跨文化教育學」觀念來延續他終身推動之加深文明對話。26日鄭博士將於中央大學代表狄培埋出席「Preparing for the Conversation of Civilizations: toward an Emerging World」唐獎大師座談。

 

漢學獎由王士元院士頒發唐獎獎章與證書,領獎代表人布瑞特表示,「我們深受尹衍樑博士理念所感動」,並提到這段時間參與唐獎週活動,深感唐奬重點不只是唐獎本身,而是讓得獎人可以與年輕世代交流與對話,如她父親一直以來致力於跨世代跨文化的對話,因「經典絶不是博物館的收藏品」,應繼續探討與表達各方的意見,並深深感謝唐奬提供這個機會與平台,讓人文對話可以持續實踐。 

 

唐獎「法治獎」得主路易絲.阿爾布爾(Louise Arbour)就法律專業而言,其首要訓練在刑法與刑事程序法的領域,她曾是加拿大重要法學院,奧斯古德廳法學院的刑事法教授。1996年,阿爾布爾接受聯合國安理會任命,擔任聯合國為審理前南斯拉夫戰犯所成立的國際刑事法庭(ICTY),與為審理盧安達國際戰犯所成立的國際刑事法庭(ICTR)的共同首席檢察官,其最大的困難在於,國際刑事法庭並沒有逮捕嫌犯的實力,而這些犯行的主事者,多是掌握軍權的指揮官,甚至是區域族裔領袖,甚或國家領導人。

 

阿爾布爾沒有尋求缺席判決的捷徑,紮實地蒐集證據、建立案情,採取許多策略完成她的任務。她說服北約國家採取支持行動,並有技巧地獲得從南斯拉夫分離的各新興小國的合作,逐一地為法庭逮捕到嫌犯,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是將當時的塞爾維亞總統米洛賽維奇繩之以法。

 

70歲的她仍終其一生為世界人權平等努力不懈,致力解決與面對當前世界經濟社會地位不平等而造成的人權失衡問題,並藉由法律專業,幫助家鄉遊民解決法律問題,今榮獲法治獎實至名歸。

 

法治獎由首屆得主奧比‧薩克思頒發,阿爾布爾表示,過去法律充滿性别不平等和歧視,但加拿大通過權利與自由憲章和國際刑事正儀的催生,讓她堅信法治是善的力量,並引用引用法知名學者的話「富與窮之間 、主與僕之間、强與弱之間,壓迫的來源是自由,解放的來源是法律」,足以說明法律的解放力量。

 

唐獎頒獎典禮不只與全世界同步榮耀肯定唐獎得主,更在於讓世人看見得獎者背後的努力與奉獻的精神。掌聲響起後,得主們不為人知的努力和克服困難的艱辛歷程,等待更多人去挖掘。「往下紮根、向上提升」,唐獎期盼透過教育推廣的潛移默化,深耕四大領域的專業研究,激勵全球更多學者青年火熱崛起,推動整體世界蓬勃向上發展、開枝展葉。